一、 操作特征曲线(p292—294):
1、定义:随着判断标准的不同,击中率和虚报率是不断变化的。如果我们把虚报率作为横坐标,而击中率作为纵坐标,那么绘制出来的曲线称为操作者特征曲线。
因为这条曲线中,判断标准是变化的,但辨别力保持不变,因此又叫等感受性曲线。
2、roc曲线的特性:
1)β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当β接近于0时,标准很松,击中概率接近于100%,噪音也当成信号; 当β接近于无穷大时,标准很严很严,击中概率和虚报概率都接近于0,把信号也当成噪音。
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曲率越大,d”越大,辨别力越强。
二、混合实验设计。
1、定义: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对实验中的被试内变量,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对实验中被试间变量,每个被试仅接受一个自变量或自变量水平结合的处理。
三、操作定义及意义(p60):
1、 定义: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也就是说这个概念是根据它怎样被测量的来定义。
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根据特定的研究问题来选择和发展操作性定义。
2、 意义:1.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具有操作性。
2.操作定义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也利于重复验证。没有操作定义就含糊不清,有争议。
3、操作定义可以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四、小样本实验设计(p83)
1、定义: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特点是选取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进行长时间的深入细致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其模式包括:ab设计、aba 设计 、aba设计变式 、ab多基线设计。
2、模式:—ab设计:单被试设计的最简单模式。
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建立基线(a):基线是指被试的因变量不受到自变量和其它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产生作用的基准或对比。
—施加自变量(b) :对被试呈现或施加自变量的处理。然后,按时重复的测量因变量,研究它的变化。
在这个实验期,除自变量之外,都必须保持与建立基线阶段一样 。
—aba 设计:可以在实验处理期(b)过后,撤消实验处理。如果确实是自变量在起作用,那么撤除实验处理后,因变量应该回复到基线的水平。
它是小(单)样本设计的最主要模式。但该设计必须保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暂时的,可逆的。
基本过程:1.建立基线(a)2.施加自变量(b)3.撤除自变量(a)。当b期因变量的变化达到稳定标准后,研究者可以进行第三期的实验,即消除自变量的作用。
然后按时重复测量因变量的变化,直到因变量的值回归到第一个实验期的稳定水平。
—aba设计变式:
1)abab设计:aba设计之后,再施加自变量的作用。
2)abaca设计:单被试设计还可以研究两个自变量的单独作用。
3)ab1ab2a设计:单被试设计用来研究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的的差异。
4)aa1ba1b设计:临床的药物评估中,常采用这种设计来考察药物的效果以及安慰剂效应。首先建立基线水平(a);然后让被试服用安慰剂(a1);接着服用待评估药物(b);再吃安慰剂(a1)。
最后再服用评估药物(b)。
—ab多基线设计:基本上是将一个简单的ab设计应用于同一环境中的不同被试。数个被试同时建立基线,然后研究者对第一位被试施加自变量的作用,间隔一段时间后因变量变化达到稳定,再对第二位被试施加作用,依此类推。
因为自变量的作用在不同的基线期对不同的被试先后错开施加,所以也称ab交错基线设计。
多基线设计的内在逻辑:当一种行为或一个被试正在接受处理时,另一种行为或被试仍处在基线条件下,如果这种未处理的行为在自变量引进之前,保持稳定,然后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可以认定自变量导致了行为的改变。
3、优点:1)采用一个或为数极少的被试便可进行科学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无须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分析数据,仅用图示法便可表明研究结果。
3)内在效度极高。没有被试之间的差异,且对单个或为数极少的被试的控制也非常严格。
4、缺点:1)结果概括度有局限性。
2)费时甚长。对同一被试进行长期重复测验,不象大样本设计对众多被试只做一次测验。
3)长期重复的测验可能会造成练习效应。
4)无法研究多个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五、序列效应(p270):给被试施加施加一系列以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处理,被试的反应将受到时序先后的影响。发生在同一个实验阶段内,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收到在此之前所惊醒的其他估计的影响。
这个效应说明感觉估计还会受到此前所呈现的刺激的同化作用。
六、心理旋转(203页):指单凭心理运作,将所知觉之对象予以旋转,从而获得正确知觉经验的心理历程。也就是说,当一个知觉对象不是以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呈现时,人们可能是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把这个对象旋转到符合知觉经验的角度加以辨认。
假设有两个任务,它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的时间。
七、交互效应(p71):一般而言,如果a因素对b因素的效应有制约和影响,那么同时b因素对a因素的效应也有制约和影响。既然因素之间的影响和制约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我们就把因素间这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称为交互作用。
具体来讲,如果a因素的效应在b因素的不同水平上有差异(或者反过来),那么就说a和b之间有交互作用。如果交互作用不显著,就应该重点看主效应。如果交互作用显著,那么主效应就相对不重要。
此时应该进一步分析交互作用的实质,进行简单效应的分析。如果简单效应显著,就该进行多重比较,看到底是哪两个水平的差异显著。
八、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p56—):
—自变量:定义: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操纵和改变,假定会影响被试心理或行为的因素。
分类:作业自变量、环境自变量、被试自变量。
控制:1)自变量的操作定义—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有必要对其进行操作性定义。
2)自变量数量的选择—自变量过多可以**多个自变量的影响,可以进行交互作用的分析,但为实验实施、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带来困难。
3)自变量水平的确定:
同一因素的不同标准称为水平,又叫实验处理。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
4)自变量间距的确定—确定自变量间距的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检查点能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自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应该有足够宽的范围。间距的大小可依据具体的研究情况而定。
5)自变量的测量—对仪器进行有效控制。
—因变量。定义:被试的某种行为反应的特征,假定它会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自变量变化的结果,需要研究者观察、测定的。
因变量的控制表现:一是要让被试表现出符合实验要求的反应,二是要正确选择衡量因变量的指标,进行记录。前者是反应控制(指导语),后者是因变量指标选择问题。
因变量的观察: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指标的可靠性:信度要高,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
指标的有效性:效度要高,即所测量的结果与测量的目的必须是相符合的。
指标的敏感性: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天花板效应:
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地板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自变量水平下的被试都取得了非常低的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额外变量:
定义: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额外变量。
控制: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
2)要求特征:被试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他们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3)霍桑效应:被试因为参加某项研究工作,感到受到重视或关心,从而激发自身的热情和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提高。
4)安慰剂效应:是指在**中向病人提供安慰剂、由**的期望而造成的症状减轻或病情的好转。
方法:1)消除法:实验者采用某些措施把影响因变量的额外变量消除掉。
应付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采用双盲实验。
2)恒定法:研究者采取措施使额外变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样因变量的变化就不能归因为这些已经保持恒定的变量。但是1.
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2.操纵的自变量和保持恒定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使试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4)随机化: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从理论上将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5)抵消平衡法:
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式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主要的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
6)统计控制法:事后用统计技术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九、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p183-188):
1、简单反应时: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简单反应时。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联系明确、简单。
1)听觉简单反应时:研究者通过耳机向被试呈现声音信号,并要求被试一听到信号,就尽快地按某一反应键。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特点是“生物墙”现象。即被试的反应时存在一个无法跨越的绝对界限,无论多少次训练这个极限都不能逾越。2)视觉简单反应时:
请被试进入一个弱光照明的实验室,要求被试看到屏幕上出现红光就立即按下反应键。视觉反应时操作无论怎么练习,不能降至0.15秒以下。
(0.15秒就是“生物墙”),视觉简单反应时比听觉简单反应时来的要长。
实验心理学重点
费希纳 德国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实验心理学 之父 心理物理学方法 研究物理刺激的变化和感觉变化间的关系。费希纳定律 s k logr 1860年,心理物理学纲要 第一次将人类心理现象进行了量化的表达。1879年,德国哲学家 心理学家,冯特,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指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的科学。内容。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理的思想,其著作有 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
实验心理学复习重点
实验心理学。填空 名词解释 问答题 5 8 实验设计 a 刺激系列分组法 在被试不知道刺激强度是否变化的情况下,给被试连续呈现一系列相等的强度的刺激,让被试做出是否能够感觉得到或与标准刺激是否有差异的判断。b 刺激分组发 事先将比较刺激分成若干组,具体的分组原则是分别将大于和小于标准刺激间距相同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