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教案

发布 2022-10-18 10:02:28 阅读 7599

心理学的研究的最前沿和最富有研究成果和前途的取向和范式,指导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

能力要求: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逻辑思维。

第一章绪论。

研究对象。

研究范式。

兴起及原因。

实质与核心。

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认知语**析。

广义 ——认识和知识(加工过程,内容结构)

狭义——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

“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转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过程。”—neisser (1967)

智力、思维、认知。

二、认知过程。

感觉个别属性。

知觉整体。记忆过去经验

信息的输入、加工、存储、输出。

思维概括、间接。

想象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新形象。

言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语言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三、认知心理学的内涵。

1. 狭义: 感知觉,注意, 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 广义: 认知发展儿童及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的问题解决。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上世纪50年代后)

联结主义心理学(上世纪90年代后)

四、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一)认知心理学的隐喻。

为什么要进行类比呢???

计算机类比。

大脑或神经系统类比。

二)隐喻的本质。

信息加工范式。

联结主义范式。

五、人类认知系统。

一)人类认知系统的构成。

3. 认知策略系统。

4. 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

5. 元认知系统。

6. 知识经验系统。

二)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及其特征。

7. 加工能力有限的系统。

8. 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9. 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10. 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11. 多层次、多阶段的系统。

五、认知心理学的特色。

1、在高于生理机制的水平上来研究心理活动;

2、强调策略的作用;

3、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智慧性。

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提出了信息加工的新取向,统一了各种心理过程(相对于以前的各种心理学派),研究走向综合。

六、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2024年: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的研究;

chomsky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研究:

bruner, goodnow, 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

newell, 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

2024年neisser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整个科学在现阶段发展的产物。

七、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为心理学重新将意识恢复为研究对象创造了内部条件。

1、行为主义走到否定意识的极端。

2、格式塔心理学传播在心理学内部削弱了行为主义。

3、而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就成为心理学的迫切任务。

二)外部原因:邻近学科的影响和社会实践。

1、邻近学科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特别重要)和语言学等。

2、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与社会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战期间人的因素研究。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

教育实践和对智力开发。

八、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为研究内部心理机制确定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更好的表明了心理活动的特殊性,也更具有更多的心理学色彩。

1主要表现在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认知化:

2对一些临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如认知科学的诞生,人工智能的研究。

九、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类比的局限性。

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水平上的类比。

第二章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

人处在注意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例如,学生在上课时专心地听老师讲课,他会注视黑板或者投影屏幕,观察老师的表情和手势,聚精会神地思考老师讲解的问题。这里的“专心地”、“注视”和“聚精会神”都是指学生在上课时的注意状态,而且都指向于教学中特定的事物或活动。

同时注意状态又是对一定对象的集中。“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又可以反映人处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的活跃程度,或者说反映人注意的强度或紧张程度,它表明人在一定对象或活动的各种心理活动积极地进行而且在较长时间内保留在这些事物上。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他的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特别活跃,情绪适度的兴奋,离开了上课前其他无关的事物,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上出现“注视”、“倾听”等反应,这时注意指向的范围缩小了,会出现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相互联系的,在时间上相继,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保证人的心理活动能够顺利和有效地进行。例如,在我们看电视时,我们会先用遥控板把所有电视节目浏览一遍,从中选择一个频道的节目,这是注意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指向;随后我们会坐下来**完这个节目。在我们**这个节目时,我们的心理活动离开了原先关注的事物,抑制了其他活动,以保证我们能专心地**节目。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它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经常说“注意听”、“注意体会”、“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等,说明注意这种心理活动和“听”、“体会”、“思考”等心理活动的配合。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着,事实上不存在没有注意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不存在没有心理活动的注意。

三)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机制,执行着对心理活动的对象或心理所要加工信息的选择、对心理活动在特定对象上的维持和对心理活动进行监督与调节的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人周围的环境信息是大量的和多变的,而人在一瞬间对环境信息的加工能力或者可以利用的心理资源则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人只能对环境心理中的部分信息进行加工,以使人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从适应外部环境的现实出发,进化赋予人心理以一种特性,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这种对信息选择的结果就是人确定心理活动的对象。

注意还具有对心理活动在特定对象的维持功能。人对一定的加工对象所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要能够持续地进行,必然要求关于这个加工对象的有关信息能在人的头脑能得到暂时的保存。

注意的第三个功能是对信息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可以控制心理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并根据当前任务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转移。工作和学***现的错误和事故往往是在个体的警惕性或“警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生的,表现出“分心”(注意的分散)和注意的“刻板”等情况。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注意的几个功能都有着明显的外部表现。当我们选择有意义的、能满足当前活动需要的、主要的事物时,有关的感觉器官就会朝向它,以便更好的觉察它,使得它能处于人的意识中心,充分加工所注意的事物的有关信息。如“侧耳倾听”,就是把耳朵朝向声源的方向。

同时人会抑制对无关的事物的反应和动作。如人沉浸在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像看着远方,而实际上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的事物的感知变得模糊起来。而在注意的高度集中情况下,人的生理活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时会出现心跳加快,咬紧牙关,紧握拳头等反应,同时呼吸变得轻微和缓慢,甚至出现暂时停止的状态,即所谓的“屏息”现象。

通过观察注意的外部表现,我们可以判断人的注意的专注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的姿势和表情和动作等的外部表现来观察学生是否用心听讲,对课堂教学进行控制的。但是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部状态并不完全一致,有时会出现貌似注意而实际却陷入“想入非非”或注意其他事物的情况。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在注意时是否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志努力的情况,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往往是在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出现的,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种初级注意形式,具有定向**反射的性质。它有助于有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刺激物本身的特点;而主观方面是指人自身的内在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由于无意注意缺乏个人的意志努力和积极性,因此相对而言它是一种被动的和消极的注意。刺激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活动变化和新颖程度以及刺激物之间的对比等对无意注意有明显的影响。有一种被称为“特征花牌”的现象:

如果搜寻一个与干扰物在某个维度上显著不同的目标物,这些干扰物的数量不会影响人们的无意注意,人们可以迅速地搜寻到它。

环境**现的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如强光、巨大的声音、浓烈的气味、猛烈的碰撞等都会不由自主的引起我们的注意。一般而言,其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的绝对强度,而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

如安静的夜晚,我们能注意到窗外的风雨声,室内时钟的嘀哒声。而在闹市中,我们大声地呼喊自己的朋友,他也许还不能注意到。

刺激物之间有较大的对比关系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指刺激物在强度、颜色、形状、大小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我们常说的“鹤立鸡群”、“万绿从中一点红”等,说明了刺激物间有较大的对比容易被人注意到。

在教学中教师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用红笔在白纸上披阅作业等就是运用了这个注意规律。为了突出某个事物,我们尽可能地增大它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而为了隐藏某个事物,我们则会尽量缩小它与环境的差别。

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如霓虹灯有规则的明暗变化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商场中活动的玩具比橱窗中放置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在讲课时教师的音调、说话的节奏变化和手势变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新异的刺激物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对于千篇一律、刻板的、多次重复的事物,人们会“熟视无睹”,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标新立异”的事物则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研究表明,相对的新异性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

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的引起,而且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绪、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 认知。答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 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答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3 内省。答 冯特提出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摘要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关键词 认知心理,计算机模拟。正文 一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

自考 认知心理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认知的范围包括 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3.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或途径。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2.希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