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认知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9:59:28 阅读 3111

实验认知心理学:针对健康人群开展行为实验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实验认知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优点:1.实验认知心理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把整个认知心理学推向前进的主要动力。

另外三个研究方法都或多或少的从中获益。2.他的研究方法影响了其他心理学领域,如临床、发展和社会心理学。

3.贡献:实验认知心理学发展出了许多成熟的实验研究方法。

缺点:1.生态效度(实验室实验结果能适用于实际生活的程度)不足。

2.只提供间接证据。

3.缺乏与其基质——脑的直接关联。解决方案: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

4.精确程度有限。

解决方案:计算认知科学。

5.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

6.实验认知心理学的关注点集中在一些相对特定的理论上,这些理论只适用于范围相对狭小的一组任务。缺乏普遍适用的理论构架。

认知神经心理学:通过研究脑损伤患者的认知损害模式来为正常人的认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局限性:

1.认知操作成绩并不完全是正常认知系统在损伤后的直接表现。

2.损伤往往不是单一模块的。

3.模块化范式的可靠性问题。

4.即使脑损伤相似的患者个体间还是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体差异的影响。)

5.对综合性的高级认知功能研究较少。

计算认知科学:通过开发各种计算模型来进一步理解人类认知。

局限性:1.模拟往往针对特定现象而非针对理论。

2.连结主义模型与大脑模型存在差异。

3.可调节的参数过多导致很多模型可解释任何现象。

4.难以与模型以外的影响因素协作。

5.未能建立统一的底层(普遍适用)理论。

认知神经科学:通过运用各种脑成像技术来研究与认知相关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特点。局限性:

1.在探索高级认知功能时可能存在局限性。

2.忽略个体差异的影响。

3.依赖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建构。

4.激活标准受主观性因素影响(认为强制性标准来确定大脑活动区域等)

盲视:对盲区刺激不能进行意识知觉但又还存在某种视觉能力的现象。

1.存在对负后像的意识性知觉但意识不到原刺激。

2.不产生任何意识性视觉经验的光线可能受到了足够的加工以至于干扰到正常的知觉任务。

盲视的大脑加工区的三种可能:

1.初级视觉皮质可能存在残存的视觉功能:患者在初级皮质中可能保留了一些功能完好的“小岛”。

2.盲视可能依赖于皮质下视觉系统:半球完全切除患者显示出盲视现象。

3.盲视可能依赖于皮质的其它视觉系统:外侧膝状体有直接向v4、v5等区域的投射。

阈下知觉:低于阈限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

两种阈限:主观阈限:指个体恰好不能有意识地察觉到一个刺激。

客观阈限:指个体在迫选时恰好不能准确地选出刺激的水平。

阈下知觉:两个证据:

1.未能影响到迫选结果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存在启动作用。

2.被掩蔽的数字对后续处理有干扰作用。

3.结论:刺激信息可以在不被意识到的情况下进行知觉加工。

marr物体识别的计算理论。

1. 初级简图:这一表征对视觉输入的主要光强变化进行二维描述。

2. 2 -d简图:这一表征通过利用阴影、纹理、运动、双眼视差等提供信息,对可视表面的深度和方位进行描述。像初级表征一样,这一表征也是以观察着为中心的,或者是观察点依赖的。

3. 3-d模型表征:这一表征描述物体形状的三维特征,以及他们的相对位置,而不依赖与观察点(因此,观察点是不变的)

总结:1.视觉系统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其中表征和处理是两个重要问题。

2.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从三个层次上加上描述:计算理论、算法和硬件。

3.视觉过程从视网膜上开始,经三个阶段的加工得到物体的三维结构。

4.功能模块是结构上形成的专门快速处理某一视觉特性的模块。

tau假说:对匀速接近我们的物体,其接触时间可以直接使用其网膜像的大小除以扩展速率而确定。

tau假说作为接触时间信息源的根本局限性:

1.忽略了物体的加速度。

2.只能从眼间的角度提供关于接触时间的信息。

3.只有在物体是球形时才是准确的。

4.需要同时检测到物体的图像大小和扩展速率。

tau假说:评论。

1.对接触时间的估计常是多线索的。

2.网膜像的变化速率不足以做为不变量。

3.认为观察者总是假设物体匀速动动的假设过于简单化。

4.物体的扩展速率信息不只是来自于光流。

注意理论:选择性注意理论。

1.同时呈现的多个刺激同时进入感觉缓冲器。

2.根据其物理特征,其中一个输入随之被允许通过过滤器,其余则保留在缓冲器中等待加工。

3.过滤器防止信息超载。

注意理论:衰减理论。

1.过滤器减少或衰减对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分析。

2.对刺激的加工控制是分层次进行的。

3.加工能力不足以对刺激进行完全分析时,针对加工层次上层的检验就会被省略。

注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

1.所有的刺激得到充分加工。

2.最重要或最相关的刺激决定相关反应。

注意理论:知觉负载理论。

1.每个人的注意容量是有限的。

2.分配到主要任务上的注意容量大小取决于这个任务的知觉负载。

3.用于高优先相关刺激加工之外的所有注意容量会被自动分配给不相关的刺激。

4.早期注意选择过程发生于知觉负载高时,晚期注意选择过程发生于知觉负载低时。

功能承受性:物体所有可能的用途,是可以被直接知觉到的。所有用来理解环境的信息都直接包含于感觉输入之中,而且知觉与行动之间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

编码特异性原则。

1.一个需要记忆的项目根据其所处的情境而被编码,进而产生了一个整合了目标与情境信息的独特的记忆痕迹。当提取需要被记忆的项目时,线索信息必须与有关情境中的项目记忆痕迹进行恰当匹配。

2.成功提取某一目标项目的概率是提取与贮存时信息重叠数量的单调递增函数。

陈述性记忆:对可发生事件和事实进行意识性提取的记忆。

情节记忆:是指对发生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特定事件或情节的贮存与提取。以自知觉察为特征。它是指当个体思考其过去亲身经历的某一特定时刻,,并且保存时间较短。

语义记忆:是我们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的记忆。

重复启动。重复启动是指被试在某一任务中对特定刺激的作业成绩的提高或改善现象。启动效应是指被试对先前呈现过的或重复呈现刺激的成绩和第一次呈现这些刺激时成绩之差。

双重分离:一种关于两种认知机能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是指:

假若在一项心理活动中有两种认知机能参与,机能甲和机能乙,当且仅当:①机能甲在机能乙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正常进行;②机能乙在机能甲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正常进行时,机能甲和机能乙是两种可以独立进行的机能单元才可以成立。(两个任务之间的双重分离现象是指一个患者在a任务上表现正常在b任务上表现异常。

而另一名患者在a任务上表现异常在b任务上表现正常的现象。虽然可以帮我们证明存在两个独立的的系统,但在证明三个或四个系统是否存在时则基本没有什么用处,第二,即使我们同意双重分离现象能证明存在两个系统,这也不一定表明这两个系统就是假设提出的那两个系统)

自传体记忆。

1.自传体记忆是与个人生活事件有关的记忆。

2.在自传体记忆和情节记忆中都有对个人事件和情节的提取。

3.存在自传体记忆不参与其中的情节记忆。

4.情节记忆是“对经验的短期记忆片段”

意义:1.人类有一个独特的记忆系统以呈现分门别类整理好的自传体式知识,并为情节记忆提供情境或框架。

2.自传体记忆的功能在于“定义个体身份,把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连接起来,支持贯穿人们一生的个人目标和事业的网络,并且最终为自我在众多经验中找到一席之地”

概念类型:概念层级的三个水平:上位范畴,基本水平范畴和下位范畴,基本水平范畴兼顾了信息量和区分度,最为常用。

定义属性理论。

定义属性的定义(1.一个概念可以由一系列定义属性来描述2.定义属性是那些可以使某物体成为某个概念和一个实例的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

1.一个概念的意义可以通过一个关于属性的合取表来定义。

2.这些属性是原子单位或者说是原始的,他们是概念的基本组成单元。

3.这些属性是必需的。

4.什么是和什么不是一个范畴的成员是相当清楚的,所以范畴成员和非成员存在清晰边界。

5.所有概念成员具有同等代表性。

6.更为特定的概念的定义属性包括了其上位概念的所有定义属性。

原型理论:原型的定义:[1.每一范畴均以一个中心表述或原型来代表整个范畴(原型由范畴中某个特定实例,即某一概念的最好样例来代表。原型是一系列典型的属性或表征的总和)

2.家族相似性指范畴成员共同拥有一些相同的特征。(在家族相似上得分较高的成员更典型)]

1.所有概念均具有一个原型结构;原型可以是一组特征属性的集合或者某一概念的一个或多个最佳实例。

2.不存在确定概念成员的一些必要且充分的属性;可能存在一些必要属性,但他们联合起来时并不具备充分条件。这些属性被认为是范畴的更为典型或代表性的属性。

3.范畴界限是模糊不清的。

4.存在典型性梯度来对概念实例的不同典型性来进行定义。

5.一个物体是否为范畴成员由这个物体的属性与范畴原型之间的相似性决定。

评价:1.对很多范畴成员都存在不同的典型性评分做出了解释。

2.对什么是原型定义没有精准定义。

3.只是在某些种类的概念中表现较好。

4.没有解释:先前知识对我们当前的概念学习存在多种影响。

样例理论。1.不存在某些抽象的关于物体的描述作为中心原型。

2.人脑中存在着贮存大量具体实例的记忆系统。

3.在特定情境下将会有特定的实例进入意识]

1.范畴是由一组实例或样例组成的,而不是对这些实例的任何抽象描述。

2.实例通过某些相似性原则而彼此组合起来。

3.范畴化和其他一些现象可以通过在特定线索条件下从记忆中提取实例的机制来解释。

4.当在记忆中找不到完全匹配的实例时,与线索最接近的邻近目标常常被提取出来。

评价:1.实验对样例理论的支持多于原型理论。

2.有学者认为这来自于学习材料的选取偏向。

对分类时间的典型性效应、概念的不稳定性等效应有更高的解释力。

3.样例理论解释的范围过于狭窄。

4.不合符记忆组织的经济性原则。

5.先前经验的影响难于整合到样例理论中。

认知心理学实验设计

对renitz的实验改进后实验设计 中国版 一 实验目的 集中注意与分散注意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差异。二 实验方法。1 被试 被试随机选取,种族均为汉族,视力与智力正常,样本容量应较大。2 实验设备 2.1实验材料 在中国情绪库里选取40张中性正面面孔 其中男性面孔20张,女性面孔20张 美丑程度中等,...

认知心理学实验总结 1

认知心理学 实验指导。第一章绪论。实验一减法反应时实验。实验目的 在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 短时记忆时,常应用这种反应时实验。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 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减法反应时实验起初是用来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的,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定某个心理...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 认知。答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 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答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3 内省。答 冯特提出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