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发布 2022-10-18 09:29:28 阅读 1499

认知心理学(2013级讲师:何文广编辑:8#

第一章。认知心理学又信息加工心理学。

2024年,乔治·米勒发表**《神奇的7±2:我们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做了信息加工的说明。

西蒙,纽威尔发表“计算机与人脑的符号操作系统”以及“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准备了语言和框架。

2024年,奈瑟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新思潮的形成。

认知心理学两个重要时期:

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指导思想为信息加工论,人的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过程。串行。

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融入认知心理学。并行。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反应时记录法:减法反应时,相加因素法,开窗技术。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唐德斯 2024年。

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2.相加因素法实验: 斯腾伯格 2024年。

理论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具有先后顺序。

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加工阶段。

3.“开窗”实验(字母转换实验)

f+3”转换为i“kenc+4”→"oirg"

编码,转换,贮存阶段。

感觉登记(映象记忆、感觉记忆):人的各种感受器是一种生物学中的能量交换器,能将外界刺激的各种能转换为神经冲动,进而在人脑中形成外部信息的**。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可以短暂地保存下来,该过程叫感觉登记。

第二章。知觉:

知觉的直接理论(gibson的“直接知觉”观点):(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知觉是主体对客体事实的直接反映。

物体的空间信息直接由视觉的刺激模式所提供,并且由人的感官所直接感受人对物体的感知,既不需要以前的知识经验,也不用从物体与人眼的关系中进行无意识推理。知觉的意义来自物体本身,与人的经验无关。

知觉认知理论:

知觉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加工。

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的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上下文期望(经验期待),假设引导的加工。

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知觉的认知理论(假设考验学说),认为知觉是一种积极,主动,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知觉不是由输入刺激直接给与的,而是当前存在的刺激与知觉者的某些内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既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的特性,也依赖于感知主体。

p.21 warren(1970)的音素恢复实验 miller,isard的句子恢复实验→已有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整体加工和部分加工:整体优先假设。

n**on认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由意识地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他要先知觉总体特征,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条件下反应时最长。这意味着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总体加工是处于局部分析之前的一个必要的知觉阶段。n**on将这种知觉加工的顺序称作总体特征优先。

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

模式识别:对模式的觉察,分辨和确认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的刺激模式做出有效解释的过程。

模板说:(模板匹配理论)假定模式识别是将一个刺激模式提供的信息,与在长时记忆中已经储存的该模式表征相匹配。 如银行提款机。

核心思想:在人的长时记忆所以编码的信息中,存储着各式各样的来自个体过去经历的各种外部模式的拷贝或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刺激模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局限性:1.严格的匹配思想不能适应环境的千变万化。

2.即使复加了预设加工阶段模板数量仍巨大,增加了记忆负担沉重,降低识别效率。

3.没有说明模板是如何表征的。

4.没有说明匹配过程是整体优先还是局部优先,是平行加工还是系列加工。

5.对自上而下加工的重视不够。

优:解释人的某些模式识别。

原型说:(原型匹配理论)在人的记忆中贮存的信息是以原型的形式存在的。原型不是个别事物或个别特征的代表。

它代表了一组事物的关键特征或共同特征。人的模式识别就是要确定一个物体是否与在原型中找到的基本形式相匹配。

优:比模板匹配理论灵活,有弹性,容纳模板匹配,减轻负荷。

局限:只含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关键在于是否存在这种原型。

结构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个字母。

理解:推论说:强调以过去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加工。

编码说:以信息的内部表征为核心,字词-语音编码;字词-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语音编码则不,因而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将字词看作整体,单个字母看作局部,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然后再有局部加工。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第三章。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三个特征:选择性。

持续性。转移性。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cherry)

实验依据:应用双听技术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一定的刺激。

衰减模型(treisman)

基本观点: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通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通道(非追随耳)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treisman的实验:通过双通道耳机给被试左右两耳分别呈现两组单词,要求被试者只追随一耳听到的单词。

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的比较:

区别:过滤器模型:

1.按“全或无”方式工作;

2.是单通道模型。

衰减模型:1.按“衰减”模式工作;

2.双/多通道模型,承认注意在通道间的分配,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

共同点:1.根本出发点:都认知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效,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位置: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作用:注意选择。

中枢能量理论:

1.基本观点:人们在完成一项心理作业时,他们的资源或认知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限度使人们必须把有限的资源有控制地分配到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去。

2.研究范式:双作业操作。

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观察他们完成作业的情况。

johnston&heinz:

主要作业: 选择性倾听:物理性质和语意差别两种材料。

伴随作业: 对光信号作出按键反应。

第四章。记忆的结构:

认知心理学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来考察人类的记忆现象,认为记忆是一个具有结构和过程两种成分的建构系统。

记忆结构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的要素与信息存储的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记忆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人的各种感受器是一种生物学的能量交换器,能将外界刺激的各种能转换为神经冲动,进而在人脑中形成外部信息的**,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可以短暂地保存下来,该过程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直接记忆,涉及直接的意识经验,提供感知到的事物的忠实图像,具有暂时的性质。

长时记忆:间接记忆,是当前意识以外的过去经验的贮存,具有长期性质。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起始部分的较优的回忆成绩。

近因效应:结尾部分的较优回忆成绩。

前摄抑制:受到起始部分项目的干扰。

倒摄抑制:受到结尾部分项目的干扰。

实验验证:应用一个因素来改变实验的一部分而不影响另一部分。

**1:增加每个刺激的呈现时间,改变长时记忆而不影响短时记忆。

**2:进行延缓回忆,损害短时记忆而不影响长时记忆。

第五章。短时记忆有限容量:7±2

组块类型:意义组块(运用长时记忆中已贮存的知识形成的较大的有意义的单位)

时空组块(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组块)

影响有限容量的因素: miller提出组块: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的熟悉的。

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

1)组块的大小:识记材料的熟练度。

2)组块类型:意义组块优于时空组块。

3)识记材料的性质。

4)人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单位组块信息越多棋手复盘实验p.93

短时记忆的**:听觉**、视觉**、语义**。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

1.听觉**与**l单元:

**l:某些声音混淆现象也可能是言语运动或发音的混淆造成的。

**l单元:鉴于字母、字词的听觉**和口语**都是不同形式的言语**,因此,常将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联合起来,称之为**l单元。

2.视觉**。

ponsner的实验。

对字母的视觉**加工存在于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之后才逐渐地向听觉**过渡,对于大量的非言语刺激信息材料,视觉**也许是重要的。

实验过程:aaaa呈现时间间隔t=0s

存在视觉编码。

t1=440ms t2=530ms

aaaat=2s

视觉转换为听觉。

t1=510ms t2=520ms

3.感觉**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p.99

二。语义**。

wickens 语义码与意义有关的**,采用前摄抑制设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程序。

识记项目的存储→测试项目的编码→测试项目与记忆项目比较→反应(是或否)

n个e msc×n msr ms

反正时间(rt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 认知。答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 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答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3 内省。答 冯特提出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摘要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关键词 认知心理,计算机模拟。正文 一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

自考 认知心理学 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认知的范围包括 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3.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或途径。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 1.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习和记忆的法则。2.希腊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