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选择题考点精要。
1.202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该书一共分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原因三大部分;他所提出的三大定律分别是效果律、准备率和练习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和个案研究。
3.教学风格的形成可分为模仿、探索、创造和形成四个阶段。
4.观察的品质可分为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及系统系四个。
5.记忆的基本过程由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环节组成。
6.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划分为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
7.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可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8.根据提取记忆时是否受意识控制,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9.思维的特点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种。
10.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1.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深刻性、批评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12.想象的种类有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3.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4.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5.情感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等特点。
16.个性的特点有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和共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和积极性。
17.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
18.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两个飞跃期,一个是在1至3岁时;一个是在青春期阶段。
19.个体反抗心理的发展也会经历两个高峰期:即2至4岁的时候和初中阶段。
20.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部分。
21.自我意识的特点主要有意识性、社会性、功能性、同一性和独特性五种。
22.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感、自我评价、重视自制能力的培养。
23.高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封闭性和社会性。
24.价值观主要由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三部分构成。
25.价值观的特点:稳定性和发展性、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主观性和选择性、系统性和导向性。
26.创造力的构成包括作为基础的知识、作为核心的智能以及个性品质。
27.创造性的特点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三种。
28.智力双因素说是由斯皮尔曼提出来的,即一般智力(g)和特殊智力(s)。
29.智力群因素说是赛斯顿提出的,即语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语词流畅程度、计划力、机械记忆能力、空间能力、知觉速度等7种。
30.智力三维说是由吉尔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可分为内容、操作和结果三部分。
31.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3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33.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34.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35.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36.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37.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兴趣、归因和“交往”动机三种。
38.中学生知识巩固的基本途径有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39.中学生知识应用的形式可分为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两种。
40.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41.学习策略主要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种类型。
42.认知策略又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三种。
43.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主要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等形式。
44.资源管理又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学习努力的管理、他人支持的利用。
45.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6.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
47.班集体活动的原则有:目的性、针对性、自主性、多样性、整体性、易操作性。
48.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积极、师生情感和谐。
49.提问的四个忌讳: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
50.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首尾照应、紧扣中心,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51.中学生常见的偏离行为:攻击行为、犯罪、自杀。
52.教师自我情感调适的方法有:控制情绪、合理宣泄、转移、**。
2024年春季心理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观察力:就是只观察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特征的能力。
2、记忆:记忆就是在头脑中保存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心理过程。
3、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以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
4、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问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是工作记忆。
5、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问保留下来的记忆,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的记忆。
6、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表象:它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现关于事物的形象。
8、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9、意志:是指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10、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13、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估时所持有的内容尺度。
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15、智能或智力: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以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的综合能力。
16、品德: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17、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
18、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得到的支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19、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
20、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
21、考试焦虑:是指在应试环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以及身心因素的制约,以担忧为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22、班集体**:是指在班集体内占优势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23、心理气氛:也称心理气候、心理氛围,是指在群体或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24、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样任务的把握程度或预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自信的表现。
25、社会化: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
26、偏离行为:也称为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是指那些违***规范且不被大多数人所赞成的行为。
27、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
28、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9、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30、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31、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2、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3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34、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与监控。
2024年春季心理学大题复习资料。
一.请简述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
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2.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3.对问题情景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4.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二.请简述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升。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3.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4.意志行为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5.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
三.请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2.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收营养。
3.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4.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四.请问素质教育背景下该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1.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发现、解决问题。
3.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
4.设计发散式思维的教学模式。
5.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学习方法。
6.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标准。
五。如何对中学生不良品的行为进行矫正。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
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
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
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6.合理运用惩罚。
六。 简述对不良品德行为学生进行矫正时,运用惩罚时要注意的事项。
1. 少用、慎用惩罚。
2. 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
3. 惩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4. 惩罚要在恰当的情景中进行。
心理学考试
心理学 课程期末考核办法。一 课程名称 心理学。二 考核方式 撰写。三 题目 心理健康与幸福人生。四 写作要求。一 依据课堂分享的内容,结合个人实际,写一篇 二 可在所给题目下,直接写作 也可以在所给题目的规定下,附加考生自己拟定的二级题目,以明确 讨论的具体方向。三 应围绕教学内容来展开论述。四 ...
心理学考试
一 填空。1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 想象 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3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 外部注意与内部注意。4 情绪 指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它经常与本能需要有关,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心理学考试A
固原师专2006 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一 名题解释 每题3分,共15分 1 心理学。2 知觉。3 记忆。4 思维。5 动机。二 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 1 为了研究方便,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和。2 神经元由和轴突三部分构成。3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4 一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