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一定要过~~~
温尔尼克区也称语言中枢,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然流畅但不理解语言的意义。
布洛卡区也称运动性言语中枢,损害它会影响表达能力却不影响理解。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动机冲突,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在2024年多德森提出的。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条件下效率最高。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24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习得无助感是美国学者塞里格曼等人提出的,指有了某种外部事物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出现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习得无助的三种表现:动机降低、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无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绝对感受阀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
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
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各种解答。
感觉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感觉的后效是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
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焦虑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自卑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
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智力二因素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2024年提出的理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
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
经验智力主要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比率智力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离差智力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
自我调节是当一个人模仿他人的行为时,依据榜样的行为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自陈式测验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的实际适合情况来选择答案。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有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习惯化是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出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定向反射习惯化。
敏化效应是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
钢化效应是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对。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迁移是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景中技能、知识的获得的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任何一种心理官能都能进行训练,就像对肌肉训练一样,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接受学习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意义学习是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
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控、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变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认知风格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在2024年提出的。他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学习准备是指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例证-概念法是在概念教学中先提供与概念有关的若干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正例、反例的比较,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方法。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管判断。
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人际沟通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情感、态度等的过程。
人际印象是在人际过程中,人们会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的一种比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可以提高个体行为的效率。
社会惰化作用是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近因效应是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用。
定型效应是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比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折扣原则是对于一个行为结果,如果同时存在几种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其中某一原因引起这个特定结果的作用就要打折扣。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就会把这种印象推及扩展到对该人的其他特征的认知上去。
权宜从众是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
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地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变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社会功能。
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及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升华是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
补偿是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受到挫折,或者由于本身的某种缺陷而达不到既定的目标时,用另一种目标来代替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
团体辅导也称小组辅导,是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阿特森金的成就动机理论:阿特森金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不同的因素或相反倾向组成: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
这两种动机可以视为人们的个性特征。阿特森金还把追求成功的动机或倾向假定为三个因素的乘积,即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成功的激励值。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个要素:动机本身的强弱、个体行为的质量。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求有七种,它们由高到低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
首先,出现的顺序是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一层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大到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最后,七个层次可以概括为两个水平,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归因理论:最早提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人们将如何行动。行为的原因或在于环境或在于个人,归于环境则对行为可以不负责任,归于个人则应承担责任。
此后,美心理学家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自己的原因)和外控型(外部的原因)。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