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10-17 02:41:28 阅读 2125

第一章导论。

3、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4、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空间知觉功能主要定位于右半球。

5、反射: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获得的,不需要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6、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

3)行为主义——华生。它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学科,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

第二章心理过程。

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感觉的规律:(1)感觉阀限与感受性是反比关系;

4、知觉的4个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案例分析)

6、记忆的分类: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7、记忆系统的3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做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大脑中保留一瞬间就消失的记忆。大约为0.25至2秒钟。

短时记忆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终生的记忆。

8、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现。

9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表象。

11、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12组织复习:一、及时复习;二、分配复习;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13、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4、问题解决的4种思维模式:一 ,直觉式;二,分析式;三,试误式;四,顿悟式;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动机强度;(2)思维定势;(3)功能固着;(4)迁移的作用;(5)个体差异。

16、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1)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动机斗争的种类:(1)双趋斗争;(2)双避斗争;(3)趋避斗争。

第三章心理状态。

1、人对心理活动的察觉程度: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所谓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能否予以清晰察觉。

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

无意识状态:无意识状态是指主体不能清晰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它是心理的无疑是部分。

2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第一,选择功能;第二,保持功能;第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3、注意产生的条件:分类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培养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活动;(4)排除外界干扰。

第四章个性心理。

4、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1)激发潜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4)调节功能。

5、阿帕金森的“期待——价值理论”:公式:m=e×v。

m表示动机;e表示期待,是指一个人对其行为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计;v表示价值,是指个人对他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6、我国心理学界对能力结构的基本观点:能力是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的。一般能力即智力,它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性格的测量:(1)问卷法;(2)投射法。

第五章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1、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岁岁。

性质:儿童→**,不成熟→成熟。

青少年阶段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复杂性和动荡性的特点。

2、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3、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生理成熟的作用 ;社会生活和教育。

4、遗传、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范围,个体的社会生活、教育条件决定论他在这个范围内的实现水平。

5、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想象中的观众”和“个人神话”。

第六章学习心理。

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就是指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社会学习的概念:维果茨基认为,社会学习是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及更有能力的同龄伙伴的合作互动学习。

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个体的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事物,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试图通过提高自己的心理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的需要。

交往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交往内驱力是学生为了赢得长着(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交往内驱力。

6、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一)创设情境;(二)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三)适当开展竞赛;(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五)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7、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方法:第一,要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合适的背景;第二,要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以促进抽象材料的理解;第三,要善于使用变式与比较。

1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三个水平:第一级水平是前习俗水平(或前都得水平)第二级水平称作习俗水平(也称作常规道德水平);第**水平称为后习俗水平(也称个人原则的道德水平)。

15、迁移的种类:从内容上可分为知识学习的迁移和技能学习的迁移;从影响方向不同上,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影响效果方面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七章教学心理。

7、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的4个思路:(1)正确认识问题行为;(2)实施行为矫正;(3)给予心理辅导;(4)协调伙伴关系。

8、教师的领导方式的3种类型:(1)权威**型;(2)民主交往型;(3)放任自流型。

课堂心理气氛的3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学生的心理差异:认知差异和人格差异。

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

3、“去个性化”现象产生的原因:(1)匿名因素;(2)责任分散任务;(3)自我意识因素。

7、群体凝聚力的概念: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基本因素:(1)群体目标的正确性;(2)来自班级外部的压力;(3)群体成员心理满足程度;(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5)群体内冲突的解决状况。

8、教师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上:教师应该冷静分析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各种原因,采取措施尽可能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进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9、同伴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深远影响和重要价值。

第九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4、社会学习论最初是由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曾被视为新行为主义的观点。

6、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