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8:48:28 阅读 7505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控制的作用。

二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三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它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1、学与教的五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 (5)教学环境。

2、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

1)学习过程(为该门学科的研究核心)

2)教学过程

3)评价和反思过程。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它是一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心理学思想(孕育在哲学思想中)

1、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孟子: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之左右而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3、《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学相长。

4、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重视个别差异及教育目标,谋求身心的均衡发展。

亚里士多德:主张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

5、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思想。

6、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他从教育实践中**儿童心理规律和特点,与教育改革结合起来。

7、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把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并付诸实践,他把教学过程分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1、卡普切烈夫:2024年《教育心理学》--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2、桑代克: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2024年《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

3、廖世承:2024年编写出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时间: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2、发展的成就:

1)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并把学科心理纳入。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3)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开始兴起。

3、发展特点:(1)内容旁扎,没有独立体系。

2)对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四、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向。

1、时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

2、发展的成就。

1)60年代,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

2)70年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3)70年代,加涅的对学习研究成果的总结

4)8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学派的产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5)2024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会上的对教育心理学发展成果的总结: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3、发展趋势总结:

1) 内容趋于集中 (2)各派分歧日趋缩小 (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1、定义: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的内容:语言、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阶段性又连续性。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发展心理学界的划分):

新生儿期(也叫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幼儿期岁)

童年期岁)

少年期岁)

青年期岁—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2方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 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5岁以前**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4个别差异性

5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6逐渐分化和统一。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历史上有四种论点)

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遗传和环境。

1、遗传决定论。

内容: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过程。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

2、环境决定论。

内容:片面机械强调教育和环境的决定作用,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否认个体的遗传、主观能动性与年龄特征的作用。

代表人物:华生、洛克。

3、二因素论。

内容:主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但是这种观点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的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忽略了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代表人物:斯腾、沃德武斯。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的关系,认为: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2)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教育者的要求与儿童现有水平的矛盾)运动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二)认知发展的四个重要的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者的关系为: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图式的变化、发展而实现的,而图式的发展由主要是个体通过同化、顺应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1、图式:是一个最基本和核心的概念,它是认知活动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

2、同化:是指当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3、顺应:是指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须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4、平衡:在认知格式和来自环境的信息之间寻求心理平衡。

三)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任务是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2、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两个小阶段: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符号思维出现,即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

主要智慧特点:

1)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2)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3)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4)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5)现象学因果关系。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获得了守恒性,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这一阶段的思维特征:

1)多维思维即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

2)思维的可逆性和转化即掌握物体和数的守恒;去自我中心,即站在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

3)具体逻辑推理即运算的顺序性和传递性,但有时需具体形象支撑。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思维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四)影响心理发展因素。

成熟物理因素(练习或经验) 社会环境平衡化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1、个体发展是一个生物的人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适应。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种发展危机及发展任务。

1)乳儿期(0-1.5岁):信任感对不信任感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信任感,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2)婴儿期(1.5-3岁):自主感对羞怯感和疑虑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就形成意志的美德。

3)学前期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形成目的的美德。

4)学龄期-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形成能力的美德。

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如能建立对自己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形成忠诚的美德。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如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爱的美德。

7)成年中期(25-6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抚育后代和创造,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形成关心的美德。

8)成年晚期(60岁以上):自我完善感对绝望感 。这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心理发展理论。

一)“维列鲁”学派:又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二)主要观点。

1、心理发展是个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补充:高级心理机能的特征。

1)主动性、随意性 (2)抽象概括性 (3)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个性化。

2、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3、突出强调了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具有调节思维与行动的功能。

4、内化学说:心理发展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以语言为工具通过教育实现内化。

5、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和可能水平的距离。

第三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1、什么是智力。

1)概念: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也指一般能力。

2)智力的结构:

1)观察力 (2)记忆力 (3)想象力 (4)思维力(智力的核心)

2、智力测验:

世界上具代表性智力测验量表为斯坦福-比纳量表(2024年)(斯坦福-比纳量表)中的智商=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 100

3、智力差异。

1)水平差异: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智商140属于超常,弱智智商低于70

2)群体差异:a 男女智力大致相当,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大于女性。

b 男性擅长抽象思维,女生擅长形象思维。

4、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相关。

二、学习风格与因材施教。

一)学习风格的概念: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二)场依存和场独立: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提出。

1、概念。1)场依存:个体知觉时较多的受到所看到环境信息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