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广义的心理发展主要说的是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
是指心理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指心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概括的说明大学生生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身体形态的变化:身高、体重、体形及容貌。
2.身体机能的变化: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
3、举例说明生理变化对心理变化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4、简述大学生在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面发展的状况。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或普遍性的抽象统一的反应。辩证逻辑思维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在形式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讲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普遍性统一起来,在思维中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
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继续完善之中。
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式。
5、大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之。
举例:p28-30
6、简述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确立价值观与人生观需要具备哪些心理条件?
地位:(1)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2)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心理条件:(1)思维发展水平;(2)自我意识发展水平;(3)社会性需要的发展水平。
7、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处于什么时期?为什么?
p34-35
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
1、学习的心理学含义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特点:2、经典型条件反射理论与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是怎样理解学习现象的?
3、“尝试错误说”与“顿悟说”的异同如何?p207
4、为什么要教给学生知识结构?
5、什么是观察学习?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有哪些?
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影响因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运动再生过程(4)动机过程。
6、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有哪些?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1、什么是学习动机?其基本成分包括哪些?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需要的形成主要有哪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
归因维度: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有什么启发作用?
6、应该怎样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
p85-87
2、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转换说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们是怎么样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p88-90
3、认知结构说是如何看待学习迁移的?
4、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
1、简述意识、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2、试分析自我意识的结构成分。
3、成熟自我意识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识并体验到内心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4、你认为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1)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人格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2)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调节者。
5、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进程。
1)自我中心时期;(2)客观化时期;(3)主观化时期。
6、试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7、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8、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中各因素的发展特点。
1)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长,但仍有片面性。(2)大学生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1、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内容比较丰富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敏感性较强3、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较为强烈。(3)大学生自我调控发展的特点:1、自我期望的意向更崇2、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较强烈3、有强烈的独立意识。
9、什么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有哪些环节和内容。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所实施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主题主动地提出自我修养的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
环节和内容:p114
10、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高校学生的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
1、群体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p120-123
2、从众及其影响因素。
情境因素(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的抑制程度)个性因素(1、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水平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2、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也都会称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3、从众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p122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意义:(1)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人的身心发展(2)有助于建立联系,丰富心理内容(3)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
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理解:1、什么是群体内聚力。
内聚力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或使群体成员愿留在群体内的力量;也指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它表现为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如果这种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而且成员赋予群体成员资格以一定的价值时,这个群体就具有较高的内聚力。
2、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1)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
2)群体的领导方式。
3、班集体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作用p124
第八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高校心理咨询。
1、心理健康的概念。
2、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有哪些。
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3、设立心理健康专业机构4、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大学生心理咨询必须遵循的原则。
1、理解支持原则 2、保密性原则 3、时间限定原则4、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5、预防重于**的原则。
6、举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p164)
第九章高等学校中的教师。
1、 高校教师的社会角色。
2、 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
3、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途径。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教师的智能(2)教师的学科知识(3)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准备。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理解别人:心胸豁达、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
2)和别人相处:真诚、非权势、积极相待、交往的技能。
3)了解自己:安全与自信、教师的需要。
三教师的威信。
4、 高校教师有关的能力与技巧。
5、 教师威信形成的条件。
教师威信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社会对教师的态度;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等。
但教师本身的条件对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素。p182-183
6、 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3)方式多样,对症下药(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第十章高校教学中的心理问题。
1、什么是知识?知识的作用有哪些?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海中的动能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作用: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知识是能力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知识的掌握程度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水平。
2、什么是知识的学习?简述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知识学习,也称知识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用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过程:(一)知识的领会:1、知识的感知2、知识的理解。
(二)知识的保持:1、知识保持的本质2、记忆的三个系统3、知识的遗忘与记忆策略。(三)知识的应用:
1、知识应用的概述2、知识应用的过程。
3、什么是知识的保持?怎么防止遗忘。
知识的保持是指学习者对领会阶段所获得的知识的持久记忆过程,也称知识的巩固。
防止遗忘: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阅读与回忆交替进行4、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5、复习次数要适宜。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知识的储备2、反应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的呈现方式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7、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作为能力,又称创造力。特点有: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8、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
一)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原则。
1、创设一种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2、重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3、引导全面发展与独立思考相结合4、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脑力激荡法2、隐喻训练法3、戴维斯与豪特曼创造力训练法。
第十章。1、知识的概念与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海中的动能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学习,也称知识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用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理论主要有哪些。
1)试误说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完成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逐渐减少,正确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最终问题得以解决,形成了刺激情境与适当的联结。
2)顿悟说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的过程。顿悟说情调的是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认知结构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