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8:13:28 阅读 6918

第1章绪论。

第1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与性质。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于其变化的活动。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性质与类型、学习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为研究对象;以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心理为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的本质与过程;不同类型的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影响学习的因素;课堂教学与管理心理。

3、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性质: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意义: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

合格教师具备的条件:系统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原理等心理学知识及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心理特征两者灵活运用于教学的能力。

教师发展的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控制的作用。

第2节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前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02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认知方面思维的启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方面好学乐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立志。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成书公元前403--前211年。提出教学相长等思想。

古希腊柏拉图重视个边差异及教育目标、均衡发展。亚里士多德:顺应本性、培养习惯、启发心智等原则。

18sj后期--19sj末期:捷克的夸美纽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瑞士的裴斯泰洛奇教学心理学化**儿童心里的特点与规律、因能力施教;德国的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将教学理论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人;**的乌申斯基必须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

2、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sj末期--20sj20年代。

1877卡普捷烈夫《教育心理学》第一步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1879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发展20sj20年代--50年代末。

30年代行为主义、联结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占优势。

40年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兴起、信息论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主义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格式塔的心里组织原则和顿悟学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与发展理论。

特点:内容庞杂,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缺乏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3、成熟与完善20sj60年代以来研究由行为主义范式向认知范式。

注重结合教育实际,为学校教育服务。

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70年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人类学习系统分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80后建构主义。

特点: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派分歧缩小;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3、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新中国以前主要是翻译,我国自主特点的是关于语言心理的研究工作。

1908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元又一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陆志韦翻译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

1933陈德荣翻译盖茨《教育心理学》。

1939吴绍熙翻译何林渥斯《教育心理学》。

新中国成立后四阶段。

49-58学习改造阶段;学苏,改造与建设心理科学及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经验,确立方向。59-66初步形成阶段;2024年2月建立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2024年潘菽《教育心理学》讨论稿,标志我国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形成。66-76停滞阶段;76后恢复繁荣阶段。

第3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描述研究(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相关研究(r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因果研究、教育行动研究。

观察法注意三个问题:1、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式、制作观察记录表)2、记录详细、准确和客观,多次观察3、及时对观察情况总结,结果明晰化,避免数据丢失。

第2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1节心理发展概述。

1、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

生理成长:大脑发育、身高体重的增加、生理机能的改变。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使用本民族语言并达较高水平)、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生理成熟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2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20世纪最具有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

1、认知发展的动力与过程。

图式: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儿童通过这种认知结构感性的适应并组织他们周围的环境。

同化: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已有图式中以结识新事物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调整图式以应对环境做出反应。

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是他们之间的不断协调。

不平衡即认知冲突就会出现。

皮亚杰认为激发儿童认知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制造一种认知失衡状态。

2、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寻找行为的出现意味着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亚阶段(2-4岁)不仅用词汇表征事物,也用一事物代替或表征另一事物;直觉思维亚阶段(4-7岁)运用初级推理,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前运算阶段思维特点:自我中心、中心化、不可逆运算、不能够推断事物、泛灵论、转换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具体问题,但必须依赖实物和直观形象,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

本阶段思维特点:去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解决抽象问题。

特点:假设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反思能力、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3、新皮亚杰主义的研究。

为了对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以皮亚杰理论为起点,在信息加工框架内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做了重新解释。认知发展表现为随时间产生的连续性的变量。

凯斯:有效策略使用的增加,信息处理容量的加大。

席格勒:儿童经验的变化是由于其获得了越来越强大的规则与程序。

第3节艾尔金德、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

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即假设世界中的其他人都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

1、个人神话 2、假象观众。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类认知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会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发展包括:个体发生发展、微观发生发展、种系发生发展、社会历史发展。

心理机能: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变化、组合,形成间接地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社会文化与发展:社会文化影响着个体认知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2、社会互动与发展:学习与发展直接源于社会活动。

3、言语与发展: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言语可以作为一种工具,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工具。

4、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指导下借助**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5、支架:一种帮助。

第3章人格、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1节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社会危机理论:个体一生会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发展上特定的目标、任务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个体人格发展经历八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出生到1.5岁)、自主对羞耻与怀疑(1.

5--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1岁)、同一性与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18--35岁)、繁殖对停滞(35--65岁)、完美无缺对对悲观失望(65岁以后)

2、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发展。

自我同一性: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1、自我统一性的发展:同一性迷乱、同一性早闭、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

2、自我概念与自尊的发展。

自我概念:是经由经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与评价。

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感受、态度与评价。

3、社会性发展。

1、社会观点采择:

2、同伴关系与友谊:

3、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4、问题行为。

第2节品德的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2、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5-6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9-10岁)、公正阶段(11-12岁)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前习俗水平(4--10岁):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10--13岁):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吉利根认为:男性基于个人权利与规则做出道德判断,而女性基于对人类的关心与关怀做出道德判断。

第4章学生的多样性与教育。

第1节智力与创造力差异。

1、理解智力的个体差异。

1、智力的含义。

科尔文:个体为适应环境而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

推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

林传鼎:能力或智能,即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