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6:39:28 阅读 9973

《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20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3)、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4)、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了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2024年)

2.了解行为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并运用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并促进教学。

1)行为主义理论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派学习理论。

联结学派的学习理论要点: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理论要点:1.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2.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3.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

代表学说: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真诚、信任和理解;教学方法强调非指导性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客观反映,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学习观:学习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主动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观: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经验世界丰富,且具有差异性。

教师观: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学观:教学是对介入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设计;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评价强调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式评价。

教学模式:1)支架式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概念框架建立的关键是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2)抛锚式教学模式:(情境性教学)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或作为“锚”,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

3)随机通达模式: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4)合作学习:成功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异质小组;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相互依赖;教师作为监督者和信息源;个人责任;奖励小组的成功;自我评价;变化合作期限。

合作学习的优势:

各种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成绩,女生及后进生成绩提高尤为突出;

学生对学校科目更感兴趣、更多地参加课堂活动,更经常地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相互支持,在课堂上较少表现不良行为;

学生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接收、相互友好、建立友谊。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以“学” 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但其过于强调真理的相对性,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而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也有可能使创造性发展的目标落空。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了解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学习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学习动机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高尚学习动机,低级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长短可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按动机在活动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5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3)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韦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4)激发与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做到以下四方面:(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做到以下五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时开展学习竞争。

4.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了解学习迁移的类型和学习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1)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2根据迁移发展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5根据迁移程度,可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6.根据迁移路径不同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3概括化理论贾德4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当代迁移理论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理解知识和学习的含义,了解知识学习的类型,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与学习过程。

1)知识的含义: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学习的含义: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陈述性知识特点(无答案):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特点(无答案):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是从陈述性知识转化自动化的技能的过程,它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1)陈诉性阶段(2)程序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

6.理解学习策略的含义,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的特点与方法。

1)学习策略的含义: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2)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掌握学习策略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无答案):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6个人效能感原则。

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7.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

定势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

情绪与动机,6.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

8.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两个孩子处于不同的动机打了不同数量的盘子,谁的错更大?)

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2)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表现为以服从**为主要特征。(3)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权威的支配地位,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4)公正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阶段道德转化的过程。个体通过不断整合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海因茨盗药) 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1)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2)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3) “好孩子”取向阶段4) 遵循权威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而且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和个人尊严的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道德判断的标准已超出外在的法律和权威,而源于自身内部的道德命令。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