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技术

发布 2022-10-07 11:44:28 阅读 2968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为课本“信息技术入门”中“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初步认识,教材以两个活动主题为基础,然后以“知识与技能”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关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充分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全书中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基石,是引导学生走进信息技术殿堂的一块敲门砖。

信息技术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获取、加工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本节不仅是简单的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及爱国主义相结合,将一些世界名曲、名画、名作放于多**教学中,用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亲自体会信息的传递及获取,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增加了常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新同学在小学已接触到计算机,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操作,学习兴致较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点,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识较为直观,另外由于个性差异,也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

三、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含义,了解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特征及信息的发展与应用。

2、技能目标:通过对信息的了解,能掌握信息的采集处理方法,并能以简单的方式获取和加工信息,提高个人的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五、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分层推进教学模式。

六、教学手段:采多**教学网。

七、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触摸知识,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分层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生动、直观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醒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表象,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想学乐学。

实例:学生在***的“爱我中华“歌曲旋律中走进课堂,不仅是一种享受,同时会产生疑问,声音从**来,为什么计算机会**出声音,这样不仅会产生一种想学计算机的冲动,同时也会在歌曲的旋律中产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产生一种爱国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通过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促使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任务分层设计,由浅及深,先易后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并注意与多学科的整合。

3、学生学习设计。

1)分组:教师按知识水平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各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3)交流: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汇报自己任务完成情况,相互评价。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教师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师生评价——作业。

八、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问题: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到了“爱我中华”的歌曲。

看到了一张讽刺漫画,对学习产生兴趣。

为什么上课会这样,我们要学什么?

导出本节课的任务是: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采用任务驱动,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含义。

2、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

信息的含义(多**显示**)

自学课本活动1,并思考: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它们?

2、它们能告诉人们哪些内容?

3、这些内容可划分哪些方面?

4、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

5、信息的含义是什么?

巡回观察,启发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加以引导得出对信息的正确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

每组代表发言。

回答以上不同问题。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继续分层自学。

信息的传递及获取。

自学课本p5页,结合实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

1、信息可通过哪些方式传递?

2、你是怎样获取信息?

3、什么是信息的载体?刚才的活动中,信息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4、同一信息的传递方式唯一吗?不同的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传递吗?

5、信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实践活动:1、看手中的一份关于2004雅典奥动会的一份新闻报道;

2、看一段关于2004雅典奥运会的资料片(女排决赛胜利时刻);

3、放一段关于奥运会的录音报道;

3、让学生现场发挥表演一些小品,表示一些体育运动并表达获得奖牌时兴奋。

看课本并思考完成以上所提问题。

归纳总结。1、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2、以多**方式展示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同时给学生严格区分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别:信息的表达方式本身是载体,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3、信息的特征:载体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和可处理性等。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知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国奥运的认识,并立志把女排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以上问题,表达个人不同观点,得出总结。

1)信息是各种不同信号的集合;

2)信息的传递必须依赖于载体;

3)获取信息的不同途径(个人举例)

加深巩固。同步训练一(附)

在多**网络**示同步训练一的内容。

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进行纠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

看课本,认真总结,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层层推进。信息技术及利用。

看课本p5—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思考自己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了信息技术?

3、知识提高:

阅读课本活动2,思考格林用到了了哪些信息技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到?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浅及深,从自己到格林,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并增强为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而努力学习的计算机的信心。

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思考总结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用到的信息技术。

总结格林的信息技术运用。

设想自己将来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模式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加深巩固。同步训练二(附)

网络显示同步训练二。

设计意图: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答案,加深理解。

小结。多**网络出示: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

2、信息的特征。

3、信息技术的运用。

设计意图:使整节课,有序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通看课本,回想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理论框架。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各人完成任务情况,协作学习时对本组作出的贡献。

2、自我评价,对照本节课知识点,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填写在表中,并交给老师,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如下:知识点。

概念理解。是否掌握。

通过什么方法掌握的。

信息含义。信息传递、获取方法。

信息技术含义及运用。

十、课后作业。

1、搜集传递信息的方法并举出实际运用的例子。

2、寻找自己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实例。

3、将以上结论填入下表:

表一:序号。

设备名称。

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信息 使学生了解信息革命 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 教学重点 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大部分同学第一次接触计算机 现代人的三大基本技能 会使用计算机会说英语会开汽车。二 新课 一 信息与信息革命 概念...

信息与信息技术测试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一传。十 十传百 这句话主要体现信息的 a 价值性b 传递性c 时效性d 相对性。2 我们通常所说的 it 是 的简称。a 信息技术 b 因特网 c 输入设备 d 手写板。3 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从有了广播 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 自从有了计算机网络后就有了信息技术。c ...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题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课时 1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1.什么是信息 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2.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发展的基本情况。3.知道应该树立正确的信息意识,培养使用信息的道德。教学重点 1.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2.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3.要遵守信息道德。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