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说学法。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子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法:通过实验**燃烧的条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展示燃烧的三幅**:①篝火晚会 ②神州六号的火箭顺利升空。
森林大火。让学生观察、讨论,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归纳出火的两面性。
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适当引导,形成燃烧的定义。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进行猜想。我参与学生的讨论,即使学生提出不正确的意见,我也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三)实验**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我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决定按以下要求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每一个实验的**意图。
学生实验时,我进行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讨论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的**的意图。从元认知角度考虑,学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自己所具有的优点和还存在的不足。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①物质有可燃性 ②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四)分析应用深化理解。
接着提出问题:1、石头能燃烧吗?2、课桌上的课本为什么不燃烧?
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分析得出答案。
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事实果真如此吗?我通过演示实验来突破这一节课的难点:
演示实验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演示实验2: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1)实验1中热水里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2)实验2中水火为什么可以相容?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最后,我用图形形象地表示燃烧与三个条件的关系:
五)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说学习“燃烧”的知识后的感受和体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认识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
六)随堂反馈。
1、课本p89“联想与启示”中的四种物质你用什么方法去点燃?为什么它们点燃的方法不同?
2、思考:为什么课本p8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手绢烧不坏?
3、分析以下案例:2023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一个化工厂内一个装白磷的储罐因发生泄漏而迅速自发引起大火,现场白烟弥漫。消防人员马上采用水冷却罐体,再用沙土围堰填埋的方式灭火,火势很快得到控制。
请根据燃烧条件分析:白磷燃烧的原因。
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堂,对于不会做或做错的学生,我就一对一地指导他们从正确的思路去分析。
知识的拓展:
1、在前面展示的“篝火晚会”的**中,篝火中的木材为什么要架空?
2、请同学们课后调查各种燃烧情形和所采取的灭火方法。
六、说教学设计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人际间的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燃烧。
3)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在讲授 燃烧和灭火 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 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
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
单元2 燃烧与灭火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 学会通过实验来 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 等现象。2.过程与方法。1 学习运用比较 观察 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 学习运用主动 的方法,设计实验。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四单元燃料与燃烧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导入新课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的家庭中每天都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做饭,取暖,但有时发生的燃烧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请阅读课本82第一部分,谈谈你的感想,你还听说过哪些类似的事情?阅读 学生阅读 讨论 回答。讲述 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有着很深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