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缩影2019湖南版

发布 2022-06-12 23:55:28 阅读 4177

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二、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

19世纪末,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欧洲一些教育家开始利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个教育实验学派。

其代表人物有:

德国: 莫依曼拉伊试验教育学的名称是莫依曼提出来的。

法国:比纳西蒙 2024年编制《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育。

三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

答: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024年,美国的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2024年扩充为三卷本:《人的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

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1)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在大量的学习试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2)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及三大部分组成。

五、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答:联结派教育心理学主张:

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六、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答:发源地在德国,认为:

1)学习或行为要以意识为中介,受意识支配,而非刺激的与反应的直接的、机械的联系、(2)学习在于依靠主观的组织作用形成“完形”或“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3)注重研究学习的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七、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答:认为:(1) 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仍是心理学的发生机制与解释原则,但这种联系不是直接的、机械的,而是存在一个“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的中介环节;(2)学习是通过主体对情境的领悟而形成认知图示或认知结构而实现的(3)强调注意学习的外部反应与外在条件,同时也强调注意内部过程与内在条件。

八、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答:其主张是: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

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在学习观上,他们学习是活的自我经验,强调“学习者中心”。

在教学方面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代表:罗杰斯。

九、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答:其基本观点是: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十、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答: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5)教育性原则。

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量法。

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人的心理现象。

答:人的心理包括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其中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细分为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成分。

此外,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答:生理上,大学生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人体各器官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水平,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性成熟等方面。此时高校大学生在心智上也日趋成熟,各种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身心特征,以此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如气质、个性等,做到更好的因材施教。

第三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经验的获得以及行为变化过程。

2)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答:布鲁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将学习分为三个领域及三种类型: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学习、技能领域学习,并将每一类从低到高分为若干层次。知识。

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三、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所得到的结果而形成的能力的不同对学习进行分类,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五类学习结果。

智力技能: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言语技能到高级专业技能。

认知策略:调节、控制自己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言语信息学习: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学习: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态度学习:四、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答: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五、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

答: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通过尝试错误实现联结的学习过程应当遵循三条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桑代克的主要成就有:学习是联结的观点、尝试错误的观点、关于学习的实验、三个学习定律。

六、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论。

答:操作条件反射的含义:

1)有机体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应答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称为自发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2)斯金纳用强化概念取代桑代克效果律中的奖赏概念,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意义。强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给予喜欢的刺激负强化-刺激撤销却除不喜欢的刺激)

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方式多种多种多样,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强化物是否立即呈现进行划分,分为及时强化和延时强化;

二是根据个体操作性反应后是否每次都呈现强化物来进行划分,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所谓强化是使个体反应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七、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答:(1)顿悟的含义:(格式塔派学习理论被视为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学习的理论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认为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个别反应,而是在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的前提下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这种理解和组织的反应常常是突然发生的,故称为顿悟。

2)顿悟产生的条件:

八、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答:(1)认知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学习论。

他认为,在学习中存在两种结构,一种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由动作表征、映像表征和符号表征构成,另一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即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九、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能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十、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新发展。代表有:美国的布鲁纳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

建构主义更多的不是关注世界的本体存在,而是在学习中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

1)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相对论。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点。

2)建构主义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

一、知识学习的界定。

答: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二、知识的分类。

答:1、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有意识的因而是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用途:

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获得途径:通过记忆获得目的:

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是获得语义。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用途: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性质:由于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因而具有动态性。

三、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以命题表达语词意义的最小言语信息单位。、命题网络由若干个具有共同成分命题彼此联系组成或图示来表示有关事物各种属性组合的知识贮存方式。

四、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

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

答:同化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它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即有意学习的心向;强调新学习的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与此同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变又有量变。总之在人类的活动中,奥苏伯尔提出的几种同化模式体现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的辩证思想。

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

五、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答: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六、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答:策略性知识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2019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 一 单项选择 10题,每题1分 二 填空 10题,每题1分 三 判断 10题,每题1分 四 简答 7题,每题6分 五 论述 2题,每题14分 第一章绪论。1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2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019高等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怎样诞生和发展的?p4 7 2.桑代克的三个学习定律是什么?1930年以后有什么变化?举例说明三个学习定律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p7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p21 第二章 1.教师在背后积极评价某位大学生的发展潜力,有时比当面评价的效果更好。请分析其原...

2019高等教育心理学

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卷。1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是b a 自我效能感理论 b 自我实现理论 c 动机期望理论 d 成就动机理论。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