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复习

发布 2022-01-11 20:07:28 阅读 7019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努力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3、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4、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5、表象:是指人脑**现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

6、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编码)、保持(存储)、再认或重现(提取)。其中保持这个环节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7、遗忘的基本规律(艾宾浩斯):“先快后慢”的规律。

8、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的程度,材料的顺序,识记者的态度。

9、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10、想象的分类(判断)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①动机水平②问题情境③定势④原型启发⑤个性因素。

12、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低到高的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14、能力根据倾向性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

15、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哪些: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

16、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7、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8、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9、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0、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②心理发展的定向性和顺序性③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④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21、判断题: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年龄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织的时期,这个时期矛盾交织错综,有人称之为疾风暴雨时期。

22、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有力地说明了:生理成熟在技能发展中的作用。

23、皮亚杰的个体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2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①按儿童思维方式实施教学②按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③针对个别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④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6、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7、维果斯基的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①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28、人的身体生长高峰有两个:①0——1岁②少年期。

29、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不少心理学家认为12——14岁是情感发展最困难、最令人操心的年龄阶段。

30、高中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①情感的倾向基本定型②强烈、爆发的情绪和温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并存③情绪不够稳定,但有时又很执拗④内向型和表现性共存⑤情感的丰富和高级情感的发展。

31、桑代克提出“学习联结说”(事物说)。斯金纳提出“操作条件反射说”。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布鲁纳(美)提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美)提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32、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

3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词。

34、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是正迁移。

35、根据迁移的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3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37、如何提高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能力,它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①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

②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③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④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⑤向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⑥要求学生意识到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四个因素。⑦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38、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②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③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④给概念下定义。⑤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

⑥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39、根据遗忘的规律,如何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识记和复习方法:①要及时识记和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③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40、品德是由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方面构成的。

41、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表现出三种水平或三种形式(发展历程):①具体的道德概念。②知识性的道德概念。③内化了的道德概念。

42、正式群体如学校中的各级党政组织、工青妇组织、学生班组等;非正式的群体如学生中自发结成的朋友群体、同乡群体、兴趣小组等。(判断)

43、班集体的类型:简单聚合性、初具雏形性、理想成熟性。

44、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而自然结成的群体。

45、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从而使整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46、社会堕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处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如“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47、从众: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48、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和群体意识的影响下,人们似乎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之中,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和责任感,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49、合作: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相互配合以实现同一目标的行为或意向。

50、心理咨询时的基本态度是“肯定的尊重,共感的理解”;心理咨询的最首要规则是保密;小学生心理咨询应在30——40分钟之间,中学生在45——50分钟之间,大学生**在50——60分钟之间。

51、教师的效能感:也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52、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皮革马利翁效应)

53、教师威信:是指教师自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54、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或以外的情况迅速地做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考试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 概念 选择 判断 1 心理学 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2 心理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3 观察法 观察法是再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了解...

心理学考试复习

一 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 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 d 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2 一年级小学生计算时往往扳着手指算,这种思维是 a a 动作思维b 形象思维。c 形式逻辑思维d 发散思维。3 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a 绝对感受性b 差别...

心理学考试复习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1 心理动力它主要包括动机 需要 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2 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3 心理状态4 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二根据教学过程结构讨论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备课?1 明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