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一、 概念(选择、判断)
1、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心理: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3、 观察法:观察法是再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4、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要个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它是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5、 问卷法:是通过被问卷调查者的书面回答来研究团体心理倾向的方法。
二、 问答(掌握*、理解)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1)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a、上课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记住学过的知识,回忆经历过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是认知活动的过程;b、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基础上,会同时产生喜、怒、哀、乐、爱、恶、惧、悲等情感活动;c、意志过程是人们主动能动性集中表现的过程。
2) 人格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a、动机系统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信念等心理倾向,是激活行为、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b、心理特征系统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是行为习惯性的心理系统。
c、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
3) 心理状态是再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心理状态时介于动态的心理过程和稳态的人格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理解)
心理学早期一直是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2024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弗洛伊德等。
3、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注意。
一、概念。1、*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是人单位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集中。
2、*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它是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的。
5、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6、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客体的数量。
7、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8、注意的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二、问答。1、注意有何功能和外部表现?(了解)
1)功能:选择功能、学习功能、保持功能、调控和监督功能。
2)外部表现:感官的趋向活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的变化。
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规律是什么,他们各自如何在教学上应用?(掌握)
1)无意注意的规律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和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征。教师授课内容,要难易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彩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快慢适中,还要注意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以吸引学生注意。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内容和活动,尽量避免学生对它们产生无意注意。教室的布置安排要简单、整洁,光线要明亮,不能过多地装饰和张贴,一避免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教师的打扮要朴素大方,服饰、发型不能过于耀眼,有的教师偶尔外形有所改变时,最好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可以有效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运用直观的教具时,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不能过早出示而干扰课堂。对于课堂教学的安排,教师不宜不活动放在放在理论前,也不宜在上课开始前发放与本次课堂教学无关的作用、试卷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然事件。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主要及时转移到课堂。
2)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意注意本身就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作用目的越是明确,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越有利益有意注意的维持;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有利于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学生很难产生兴趣,从而有意注意的诅咒也比较困难,这时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来维持有意注意。培养足额坚强的意志力。
有意注意是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坚强的意志力是有意注意维持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了解)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4、 为什么在教学中要应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了解)
教学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大脑皮层长十斤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学生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必须通过有意注意来协调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 概念。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高水平的知觉,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层次。
4、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5、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反映感觉的灵敏程度。
7、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8、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二、问答。1、感觉有哪些规律?(了解)
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2)感受性的规律;(3)感受性的发展规律。
2、知觉有哪些特性?(掌握)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3、培养学生观察力应使用哪些有效策略?(了解)
1)强调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3)学生需要学会观察的方法。
4)学生要对观察活动全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5)评价观察能力高低的几条标准。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第四章记忆。
一、概念。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实践过的事情,等等。
2、*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记忆表象。
3、*前摄抑制:也称前摄干扰,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二、问答。1、按照储存时间长短,记忆可以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理解)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从时间上来看,是记忆产生的第一个环节。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虽比瞬时记忆长,但不超过1分钟。
长时记忆中指信息保持时间超过一分钟,可以使几天、几年,甚至终身。
2、记忆过程的环节?(了解)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3、记忆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掌握)
1)识记的目的。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也很重要。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
3)识记材料的数量的多少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直观的材料比词的材料好些,视觉的材料比听觉的材料好些。
5)主体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消积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
除了上述几方面,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遗忘曲线表明了何规律?遗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掌握)
1)从遗忘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得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简单的说,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
2)影响遗忘的因素是:a、时间因素多为制约;b、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c、识记材料的性质;d、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e、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5、根据遗忘规律识记后如何组织复习才能防止遗忘?(掌握)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要在尚未大量遗忘前及时进行。
2)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复习时间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集中复习,二是分散复习。
3)尝试重现与反复识记(阅读)相结合。尝试重现与复习识记相结合能提高复习的效果。
4)多样化复习。多样化的复习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颖,能引起和加强注意并激发兴趣。
第五章思维。
一、概念。1*、思维:是大脑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2*、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3*、在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4*、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5、 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包括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二、 问答。
1、 思维有何特征?(了解)
1)问题性;(2)目的性;(3)逻辑性;(4)层次性;(5)生成性。
1) 思维的间接性。它是指通过已有经验,并以其他事物为中介来认识事物。
2) 思维的概括性。它是指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 思维与语言有何关系?(掌握)
1) 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
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记录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之所以成为思维的工具,是因为:语言内容有概括性和语言有物质性。
心理学考试复习
1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2 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努力程度,可分为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3 无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4 有意注意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5 表象 是指人脑 ...
心理学考试复习
一 选择题 每题1分,共30分 1 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 d 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少年期d 青年期。2 一年级小学生计算时往往扳着手指算,这种思维是 a a 动作思维b 形象思维。c 形式逻辑思维d 发散思维。3 能够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做感觉的。a 绝对感受性b 差别...
心理学考试复习
一个体心理系统。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 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1 心理动力它主要包括动机 需要 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2 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3 心理状态4 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二根据教学过程结构讨论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备课?1 明确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