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9:16:28 阅读 3040

第一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一、竞技运动心理研究进展。

一)心理训练。

获得理想竞技表现(peak performance)是所有运动训练与体育比赛的目标,也是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现实目标。

中国运动心理学家紧密结合运动员、教练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实践,在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淑慧(2001)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了:

以心、技结合训练为基础,以积极思维控制训练为中介,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帮助射击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

刘淑慧(2001)依据“行为塑造理论”,创造设计了射击心理训练系列程序,形成心、技、战、体协调统一的个体化合理动作定型,并通过加重心理负荷训练与比赛衔接,进一步提高射手的行为应对能力。

心理建设综合模式体现了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咨询在实施上的系统性和个体心理建设的综合性。

姒刚彦(2006)构建了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模式。

这种心理训练模式由4个阶段组成:

①确认或预见典型逆境;

②找出合适的应对逆境方法;

③实施个人化的训练;

④评价训练效果。

这种训练模式可以使运动心理学家在实践中的干预体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

姒刚彦(2006)认为,个体对逆境的意识和认知能力是可以被评价和训练的,所学到的应对行为的效果也是可以被评价和再建的。

通过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理想的竞技状态就向“通过训练可获得”的境界迈进了一步。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以众多实例为依据,提示了高水平运动员系统心理训练的一个新导向。

二)运动认知。

运动员在面临高难度的运动任务时,往往表现出四肢发达、头脑聪慧的特征。这种聪慧,主要表现在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上。

梁承谋(1996,2006)认为,面对运动任务时,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与一般思维有三个明显的不一致:

第一,在运动中,不长的时间内,往往有一系列不断产生的问题需要主体解决,这些问题连续性强、偶然性大、**性小,这其中没有间歇、更不允许有停顿。

第二,在运动中,大多数问题特别是关键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非常短暂的瞬间进行,机会稍纵即逝,失不再来,不允许犹豫、彷徨。

第三,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在动作中进行,即边操作、边动脑,且必须手、脚、身体与脑并用,不容分离和停滞。

沿此思路,梁承谋等(2006)在手球、羽毛球、乒乓球、击剑等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开展了运动思维和运动决策的系列实验,对上述思辨进行了实证检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运动思维的四个特征,即加工智源狭窄、不可能逻辑推理、不可能表象加工和必须快速决策。

例如,梁承谋、韩晨采用图像一情境分析法,选择棒球世界级比赛图像,自编软件《btl—h一棒球击打测试系统》,用投手球出手前后一40 ms、+40 ms、120 ms三种不同定格时间,在三种性质不同的赛场情境中,对棒球投球一击打环节进行好、坏球区域判断。

结果表明,存在运动直觉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运动直觉水平与运动训练有显著相关,但与文化水平、智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

再如,梁承谋、王斌运用图像分析法及反应时法,对手球运动员进行实验,再次确认了手球运动中运动直觉的存在。

同时,他们还提出手球运动中有认知、直觉两类不同的决策任务;运动直觉是直觉的下位概念,具有快速性、或然性、直接性、情境性、信息受限性、水平差异性等特点。

三)生理心理。

1)脑电图。

近年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应用研究的热点是运动操作过程中心理状态与大脑效率的关系。

有研究者在优秀运动员(组间比较)和好的操作成绩。

(组内比较)的脑波中记录到左颞叶区与额叶区高a频段(10~13 hz)和低β频段(13~22 hz)的频率降低;左右两半球皮层电活动表现出较低的呼应而呈不对称性。

研究者由此推论大脑处于低活动状态,代表操作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

2)事件相关电位。

心理学感兴趣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成分包括mmn、i、p3a、p3b、cnv、n1、n2等 。

以运动活动和运动员为对象的erp研究不多,但极具潜力。

一项以乒乓球运动员为对象所进行的选择性注意研究发现,与非运动员相比,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面对不确定性刺激时注意的资源要求较低,而且会将注意资源分配至刺激出现概率较低的区域,但是会将反应动作准备在刺激出现概率较高的区域。

3)脑电超慢涨落分析技术。

李捷(2000,2005)提出运动技能形成自组织理论,强调脑功能对运动训练和竞技状态调控的重要性,以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作为该理论指导下训练过程的评定手段。

积累了一定数量运动员样本数据的专用设备“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问世,用于评定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强度、中枢疲劳、应激程度、学习能力等。

4)脑像图。

吕雅君(2001)对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的脑像图(eeqg)差异及与运动员智商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专项、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智商和操作智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

53。胡咏梅(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脑像图分析技术可以显示,运动员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和竞技状态等有价值的信息。

5)心理状态的生理生化评定。

jesus等,通过生化指标研究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在应激状态下acth和13一内啡肽排出量显著高于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

张忠秋(1997)则研究了不同比赛心理发挥状况运动员的儿茶酚胺排出量和状态焦虑水平。

丁雪琴(1998,2004)通过运用多项生理指标对心理训练进行的评定,提出前额肌电值、心率、**导电性三项指标对心理状态的变化较为敏感,可用来评价心理训练的效果。

魏高峡、梁承谋、李佑发、沃建中(2005)采用脑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set)对20名健将级游泳运动员在赛前一周、赛前一天和赛后24h内的脑功能状态进行的一项动态追踪研究发现:

赛前一周和赛后24h内,多数中枢神经递质的活动较为相似;但赛前一天,da、5ht和ach出现了特殊的空间构型变化,具体表现为da的左脑优势、5ht的右脑优势和ach的前高后低走向。

这些结果提示,赛前一天可能是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关键点。

四)心理疲劳。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成为体育科学研究者和教练员的关注焦点。

西方学界对教师、医生、**等行业的心理疲劳早有研究,并冠以心理耗竭、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burnout)的名称,用于描述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所造成的心理资源耗竭现象,突出表现为情绪耗竭、缺乏人性化和丧失个人成就感。

张力为(2006)认为,心理耗竭、职业倦怠或工作倦怠的名称从含义来看有两点不妥,一是过于突出结果性状态(燃尽),二是只含有消极意义。

张力为等,对运动性心理疲劳做出了新的界定,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是运动员在应对内源性压力和外源性压力时,,具体表现在情绪维度、认知维度、动力维度、行为维度和生理维度的改变上。

总的来说,在竞技运动领域,运动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有:

①运动员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

②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监测和评价;

③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认知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明显,发现了运动员注意、决策等高级认知活动的一些特殊性,但在运动员人格特征研究方面的进展不大。

在第二个问题上,采用生理指标监测运动员中枢神经机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视,但进展并不迅速。

在第三个问题上,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较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明显进展。

二、锻炼心理研究进展。

一)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

taylor(2000)的一项叙事性综述考察了2024年以来发表的38项长期身体锻炼研究和23项短期身体锻炼研究结论是,这些研究一致表明了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的缓解效应,效果量从小到中不等。研究中还对应激反应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发现短期身体锻炼后面临短暂的消极或积极的应激刺激时,人的应激反应减少。

叙事性综述一致表明,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的人可以通过身体锻炼降低抑郁水平。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的身体锻炼(每天至少92 min)对男性有抗焦虑的效果,但对女性没有显著作用。

william(2002)对1947名健康的中老年人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锻炼具有抗抑郁作用。

dunn(2001)对锻炼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进行的一个剂量反应效应研究再次肯定了锻炼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但是,该项研究没有发现不同锻炼强度、频率以及有氧或力量训练之间的显著差异。

王利(2004)的研究表明,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缓解中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显著影响中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