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联觉: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4)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受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6.知觉分为:物体知觉、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7.社会知觉产生的4个偏差:
1)第一印象: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对对方产生的印象。
2)晕轮效应: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
3)刻板印象: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
4)近因效应:指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8.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指的是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的对象。
2)整体性:指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保持完整的认识。
3)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征揭示出来。
4)恒常性:在感知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
第5章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的反映。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重现)三个环节组成。
2.记忆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
3.记忆按记忆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大部分是来自于短时记忆信息的精致性复述,小部分是对印象深刻的瞬时记忆信息的一次性储存。
4.记忆按储存内容分为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喂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情绪事件或情绪体验的记忆。
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
5.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盒巩固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再认或重现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
6.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第6章思维与创造。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间接性:指的是通过已有经验,并以其他事物为中介来认识事物。
概括性:指的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思维的功能:
1)理性认识功能:思维活动是理性认识的活动,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感知是感性认识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
2)学习功能: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主要是思维加工或思维操作的过程。
3)创造功能:创造发明过程的核心是创造思维活动,没有创造思维就没有创造过程。
4)控制功能:思维能够根据一定目的和情境的变化来控制人的行为、调节人的行为,达到预期结果。
3.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伴随实际行动的思维活动。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
3)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利用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4.想象:想象是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5.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
7.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几个因素: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
2)知觉情境的影响。
3)思维定势的影响。
4)功能固着的影响。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6)已有知识的影响。
7)人格的影响。
第7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发展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影响。
区别: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就个体而言,情绪发生在前,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情绪表现外显性,情感表现内在性。
3.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言语表情。
4.情绪的存在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
5.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8.情绪的调节:情绪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起调节作用,它通过它的动力功能和组织功能促使或干扰人的认知和行为。
情绪调节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这种调节,既包含对情绪的减弱,也包含对情绪的增强或维持;既包含对消极情绪的调节,也包含对积极情绪的调节;既可以是对自身情绪体验、认识和行为的调节,也可以是对与情绪有关的外界情境的调节。
9.情绪调节方式:
情境调节:是指通过对周围物理环境和人机环境的调节来调节情绪,它既可以是岁情境的回避或趋近,也可以是对情境的改变和修正。
认识调节:是指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因素来调节情绪。
行为调节:抑制某些情绪的情绪表达,可以显著减弱相应的情绪体验。
注意转移:就是将注意从引起情绪的事件中移开,集中注意于其他时间,从而避免不良情绪体验。
适度宣泄: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从而降低不良情绪体验的方法。
第8章意志。
1.意志是自觉地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特征:自觉目的性、行为调节和控制、克服困难)
2.受意志组织和控制的行为就是意志行动。
3.复杂的意志行动:
决策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行动的方法、步骤。
包括:动机的斗争、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的选择、计划的制定。
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也是意志努力的集中表现阶段。
4.意志的品质:就是构成一个人的意志的某些比较稳定的方面。
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充分认识,并能随时控制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正确的目的的心理品质。
独立性:是指个体倾向于自主地采取决定和行动,既不易受外界的偶然影响,也不易呗周围人们的说三道四所左右。
果断性:指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适时采取决断的心理品质。
自制性:指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言行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能根据正确的原则指挥自己、控制自己。
坚持性:指在行动中,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为实现预定目的坚持到底的心理品质。
第9章人格。
1.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
2.人格可分为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系我调控系统。
3.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4.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
5.本我、自我、吵我。
6.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反映特征。具有天赋型、稳定性、可变性。
7.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黏液质。
8.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9.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方式。
第10章能力。
1.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3.天才,才能高度完善与创造性发展的人。
4.知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经验的结晶。
知识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总和。
5.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掌握知识和顺利完成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