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8:26:28 阅读 1109

一、必背(共22题)

1. 动机的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答: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行为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2. 注意的转移:

答: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

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3. 皮格马利翁效应:

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到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

——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4.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答:气质是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而稳定的特征,它是与生俱来的,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如何对人、对事、对。

五、对自己的基本特点。区别:一.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

性格侧重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有关的方面,气质则侧重于反映与心理活动的动机和内容无关的动力特征。二。形成条件有很大区别。

气质是以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为生理基础的,性格则是以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为生理基础的。三。发生发展是不同步的。

气质是剩下了就有的,并逐渐在个体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性格则是在个体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随着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四。

二者非一一对应。相同的气质的人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而不同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性格。联系:

一。气质会影响行的形成和具体表现。首先,一定的气质对某些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与难易有重要影响。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成。二。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可以掩盖甚至改变气质的某些特征。

5.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如是关系—两者都要答):

答: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区别:

1.情绪通常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2.

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通常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3.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即时性、冲动性、外显性,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联系:一方面,情感离不开情绪,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另一方面,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的表现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的表现形式。

情绪发生的过程往往深含着情感的因素。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两者紧密联系。

6. 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

答: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方式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1.黏合。黏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2.夸张。夸张就是改变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人格化就是赋予客观事物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形象。

4.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的概念:

答: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感受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实践证明感受性能通过训练而改变。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引起差别感觉所需要的刺激差别越小,即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7. 三种注意类别的概念:

答:1.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差,保持时间较短,但人在无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2.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保持时间较长,但人在有意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多,很容易疲劳导致注意分散。3.有意后注意是事先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可以长时间坚持,人在有意后注意状态下消耗精力少,不容易疲劳,工作效率高。

8. 应激、激情:

答: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发的。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估,容易出现轻率的举动。但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积极的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及时摆脱危险境地。消极的反应则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导致感知和注意混乱,思维迟滞,行动呆板,处事能力大幅下降。

9.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1.动机与情绪动机。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在一定限度内,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上升。

但超过一定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总体而言,动机处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对问题情景的知觉。问题情景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景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

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反应去解决问题。

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这个概念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提出的,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初次看到的物体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5.原型启发。

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食物叫原型。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动物、声乐等等都可以成为原型,并可能对问题解决产生决定作用,这就是原型启发。6.

问题解决的策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高效解决。

例如,手段—目的法、爬山法、矛盾法等等都是比较科学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10.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答:在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

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11.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原因:

答: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

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

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个体客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

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的疲劳、分心。

12. 双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答:是指在意志行动同时有两个可以并存的目标,而且这两个所欲达到的目标对其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能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但个体由于条件、环境所限制而无法同时实现两个目标,以致心理上产生难以取舍的冲突情景,这就是双趋冲突。

个体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或情境既对个体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从而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这时引起的心理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也成为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1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都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比如个体对水,食物,性,睡眠等的需要。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就被生理需要所掩盖了。2安全的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免除焦虑和恐惧的需要。比如,人们希望社会秩序稳定,希望得到一份安定的职业,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注意食品、药品卫生等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例如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母的爱。

4 尊重的需要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实现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如艺术家要创作,科学家要发明创造,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

积极性: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不足:1 马斯洛把前四种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成熟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2 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14.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保存时间大约有0.25~2秒,是以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编码,其容量有一定的差异。

2) 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是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的出现一次,对这种当前信息的记忆。保存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信息的编码方式事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其容量一般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其容量非常巨大,长时记忆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编码。

组块的概念:是指将分离的项目组合成较大的和有意义的单元的的加工过程。

需要的概念:是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造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能力所及的学习情境。研究表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科学性:第一,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不仅是指材料内容要正确,符合客观规律,逻辑结构严谨。第二,材料内容要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趣味性: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实用性较强。

3.利于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应注意:其一,及时批改和发还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试卷。

其二,眉批、评语也要写的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