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8:23:28 阅读 6571

教学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直接和他人的工作经验教学总结。

访谈法:着的是教育心理学中有研究者提出与研究课题有关的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本人或者其他人口头回答。

观察法:是指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观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收集研究资料。

问卷法:指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资料的方法。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校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讲台效应:学校课堂上,台上教师和台下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客观情境中,但其心理感受却不相同。这种台上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

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的作用,是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这就是“讲台效应”。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适应:皮亚杰认为,调节环境的倾向被称之为适应。

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并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之为组织。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将已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学生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

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代表性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过度学习:指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编码:把短时记忆的信息改编成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起点行为:是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

发散思维: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动作技能:是以有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高原现象:指在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了一定时期成绩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外在和内在的自我评估或测量。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和心理的疲劳。

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

智能不足儿童:是指具有在心智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性行为的儿童。

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

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张与焦虑所困扰的儿童。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课堂问题行为:干扰教师教学,影响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甚至使教学活动不得不中断的消极行为。

民主式领导:以组成团体的成员为主人,并以多数取决的方式处理团体事物的领导方式。

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

测量: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的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

**式检测: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选择其较重要的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

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得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的过程。

知识理解:是指学习者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学习。

成就动机:指人有一种力求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干好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的那种动机。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个性心理: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造**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异。这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差异称为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归因:是指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推论和分析。

学习:个体在一定情景下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较为持久改变的历程。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包括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学习策略,是一种动态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用于区别、辨别事物,是一种静态的知识。

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其核心。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方案或程序,从而获得新颖、新知识、新产品等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方式,它不是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

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