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8:22:28 阅读 7819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6世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分不断发展及其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会出现的心理状态。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感觉现象主要有感觉后像、感觉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等。

5.知觉: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征包括知觉的意义性、完整性、选择性和恒常性。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的。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其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粘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

8.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其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性三个基本特征。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10.动机: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11.情绪:

情绪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3.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

14.人格:

人格是人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15.气质: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16.性格: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社会属性,因此有好坏之分。

17.智力: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的一般性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认知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18.能力:

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19.教师角色:

从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狭义),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人才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况。

二、辨析题。

1. 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对。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错。由于各人的先天素质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后天条件的不同,诸如社会、环境、家庭、学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等因素,使个体的智力出现了差异。

4.如果说粗心大意是稳定的个性特征,漫不经心则是暂时的心理状态。

对。5.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有意后注意是最容易形成的注意。

错。有意后注意的形成是有条件的。对活动浓厚的兴趣和活动的自动化是有意后注意形成的两个条件。

6.在全人口中,智力低常的人与智力超常的人数基本相等。

错。智力低下的人比智力高的人为数略多。这是因为人类智力除按正常的变异规律分布外,还有许多疾病可以损害大脑,导致智力低下。

7.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像过程。

对。8.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错,遗忘并不是所识记的信息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来。有的遗忘是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所致,叫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由于丢失信息过多无法提取,叫永久性遗忘。

9.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基本上是匀速直线前进的。

错。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水平随年龄发展而变化,但并不是匀速前进的。从总体上讲,是先快后慢,到一定程度停止增长,并随衰老而呈现下降趋势。

10.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能动性。

错。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人有了意识,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11.对于人类来说遗忘并不都是有害的。

对。12.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错。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在同一班级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由于个体差异(生理成熟、遗传素质等)影响,各个学生的心理反映可能各不相同。

13.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动机越强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错。根据心理学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是一种倒“u”形关系。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的增强可以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动机水平过强时,则阻碍问题的解决。

14.创造性是天生的,主要靠学生的悟性,很难通过学校教育进行培养。

错。创造性的培养虽不容易,但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良好的教育,可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发展与提高提供条件。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

1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对。16.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

对。17.竞赛会造成紧张气氛,加重学生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因尽量少搞竞赛。

错。竞赛有时的确具有消极作用,尤其是竞赛过多的情况下,但它也有激励作用。一般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动机和成就需要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

所以,多数人在竞赛情况下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18.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对。19.有个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因拾金不昧而受到表扬,就向妈妈要了一元钱交给老师,以获得老师的表扬。这说明,这个同学不诚实。

错,性格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偶然形成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还不能称之为性格,只有巩固下来稳定后才能称之为性格。如果他经常撒谎,才可以认定他具有“不诚实”的性格。

20.当学生尚未表现出对学习有适当的兴趣或动机之前,教师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错,没有必要推迟。对于尚无学习兴趣或动机的学生,教师应集中注意力尽可能有效地去教他们,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兴趣或动机了。

21.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但并不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错,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一物质器官,不仅取决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依存于作为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22.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错,气质类型只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不影响心理活动的内容,因此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23.一般说来,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不批评学生。

错,教师评价学生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等,不能一味地表扬而不批评,如对不自信的学生应多鼓励和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多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24.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对。25.一个在教师面前较勤快的学生,有可能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懒惰。

对。26.所谓复习,就是一遍遍地重复学习。

错,复习是运用多种方法对材料重新组织和巩固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重复。通过复习,强化记忆的痕迹,巩固对知识的保持,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7.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受差异规律制约,表现出个体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对。28.福利彩票的中奖率极低,没有几个人会买它。

错,一个人会不会去买福利彩票,关键在于个体对奖金额和中奖率的主观估计,其主观估计越高,购买动机的强度就越大。

29.学习动机水平越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越好。

错。学习动机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学习动机较高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较好。但是,学习动机过高学习效率也会下降。

30.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的效果好。

对。3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是激情的表现。

错。这是心境现象。因为这种情绪弱而持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3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错。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三、简答题(包括填空题)

1. 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1)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2)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联系的。

3)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4)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个维度来看,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