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 2021-11-11 14:54:28 阅读 8052

_硫酸_教学设计方案。txt24生活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活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活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本文由草原々孤狼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优秀课例评析。

edu ca t i onal pra ct ice & r esea rch

《硫酸》 教学设计方案。

李昭敏。( 沧州市第一中学, 河北沧州 061000)

摘要: 以实验为基础的**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一节高中化学课为例, 展示了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实的科学品质而进行的教学方案设计。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方案; 实验**法中图分类号: g63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010x ( 2004) 06- 0061- 02 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 硫酸的化学性质: 二、 浓硫酸的特性:

物质。 【结论】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板书】 吸水性。

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让学生观察、 叙述实验现象。 【讨论】

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硫酸的性质, 理解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差异及其原因;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敏锐的观察量变引起质变、 现象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二、 本节课重点、 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三、 本节课教学方法:

四、 教学过程。

一、 酸的通性: h 2 so 4 = 2h + so 24

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同时, 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

【讲解】 浓硫酸中水较少, 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提问】 浓硫酸有什么性质? 和稀硫酸有什么不同? 【点评】 这样引入的目的, 在于探明稀、 浓硫酸存在性质。

差异的原因, 而且为学生体会量变引起质变, 内因是物质变化的根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基础。

以实验为基础的**式的教学方法。

【复习】 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浓硫酸可干燥 h 2、 2 等 co

【引入】 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三大强酸之一, 除了具有酸 【板书】 第三节硫酸观察有无变化。

性之外, 它还有什么性质呢? 这是这节课我们要**的内容。 【展示】 装有浓硫酸的试剂瓶, 让学生观察; 打开瓶盖, 再 【学生归纳】 硫酸的物理性质。

易溶于水, 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 小烧杯中加蔗糖 (c 12h 22o 11 ) 滴几滴水, 再加入。

98% 的浓硫酸, 搅拌。 “黑面包” 在生成的瞬间, 于其上方倒置。

【板书】 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 密度大于水, 难挥发, 【复习】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现象】 蔗糖变黑; 烧杯变得很热; 体积膨胀, 形成黑色疏。

松物质; 同时伴有刺激性气味; 烧杯内壁变得模糊。

( 1) 蔗糖变黑, 为什么? 说明了什么? (2) 体积膨胀, 为什么? (3) 出现刺激性气味, 生成了什么物质?

让学生总结酸的通性, 并以稀硫酸为例写出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最后讨论: 酸的通性的实质是什么?

【总结】 酸的通性是因为酸都能够电离出 h , 是 h 性质的表现。 硫酸是强电解质,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 电离成为。

h 和 so

( 4) 烧杯内壁变得模糊, 为什么? 又说明了什么?

【点评】 这样处理, 通过电离理论认识酸的通性的实质,( 5 ) 从化合价角度看, 反应过程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变 ( 6) 通过上述分析, 又发现浓硫酸还具有什么性质?

旧知识赋予其新内容, 充分体现出理论对元素化合物教学的。

化了? 如何变化的?

指导作用, 也为**稀、 浓硫酸性质差异的原因作好铺垫。 这。

个过程由教师设计、 学生完成, 体现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

【引导】 从蔗糖和浓硫酸的化学式出发, 让学生明确: 蔗。

糖变黑是浓硫酸使之脱水炭化, 产生的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来自硫酸。 【归纳】 浓硫酸使蔗糖脱水炭化变黑, 表现了它的脱水性。 浓硫酸又与部分碳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二氧化硫生成, 硫酸的化合价从 + 6 价变为 + 4 价, 做了氧化剂; 碳则被氧化为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逸出时, 使固体体积膨胀, 得到了疏松多孔的炭 ( 人们形象地称之为 “黑面包”该实验则被称为 , 黑面包” 实验) ,也使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变得模糊。 【结论】 浓硫酸不仅具有吸水性、 脱水性, 还具有强氧化性, 且其强氧化性表现在+ 6 价的硫上。 【板书】1 脱水性。

c 12h 22o 11 2

的小烧杯中, 再观察。 最后,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板书】 cu+ 2h 2 so 4 ( 浓)

cuso 4 + so 2 ↑+2h 2o

【结论】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且表现在+ 6 价的硫上。 【提问】 试管内除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外, 还有什么物质? 该问题留作课下研究性课题。

【点评】 学生经过设计、 操作、 分析实验, 既培养了实验设计能力、 思维的发散能力, 又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同时,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留下悬而未解的问题, 可激励他们继续探索、 不断研究。 也使学生感受到,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

最终, 使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得以解决。 【说明】 加热时, 可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 但不产生氢气; 常温下, 浓硫酸能使铝、 铁等金属钝化。 【讨论】 上不慎沾上浓硫酸如何处理?

使**灼伤。

11 为什么说浓硫酸对人体**有强烈的腐蚀性? ** ( 1) 人体细胞失水 ( 吸水性) ,浓硫酸吸水时放出大量热, (2) 破坏有机组织 ( 脱水性、 强氧化性) (点评: 河北沧州一中高级教师尹爱梅)

浓硫酸 △12c + 11h 2o co 2 ↑ 2so 2 ↑

2h 2o【点评】 “黑面包” 由于实验集中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 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其现象也新奇独特。 而教材上只分析了它的强氧化性, 但在教学中发现, 演示这个实验时, 学生不仅对蔗糖变黑感兴趣, 对黑色物质的膨胀更为关注。 此时, 正是激发他们探索欲望的好时机。

利用这个机会, 让他们对这个实验做进一步的**, 就能用这个实验把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全部引出来。 为了增强学生对反应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的认。

识, 对实验稍加改进: 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应, 生成什么产物?

【提问】 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浓硫酸呢? 为什么? 如果反 【引导】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浓硫酸起氧化作用, 化合价降低, 可能生成 s 、 cu 做还原剂, 可能生成cu。产 s s 物中可能有: so 2、 、s cuso 4、 、2 s 等。

cuo cus cu 【提问】 生成物中若有 so 2 , 如何检验? 如何确定是否有 s、 cuso 4 生成? 【说明】 、2 s 均为黑色难溶于水, 也难溶于硫酸的 cus cu 固体。

【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 选择仪器、 药品, 组装仪器, 进行实验以确定产物。 教师先展示学生组装的不同实验装置, 让学生点评, 确。

定出比较合理的装置后, 学生进行实验。 【提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推断产生了什么物质? 【指导】 让学生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缓缓倒入盛有水。

31 强氧化性。 2h 2 so 4 ( 浓) +c

**上沾上浓硫酸时, 要用干布迅速拭去, 再用水冲洗。 方案。

21 某工厂欲用 cu 和浓 h 2 so 4 为原料制取胆矾, 请设计。

可引导学生从铜与浓、 稀硫酸反应情况, 原料利用率及环保等角度思考。 【点评】 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巧妙结合, 既复习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浓硫酸的吸水性、 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他们的学习兴趣。

的认识。 同时, 又让学生感到自己学有所用, 从而大大提高了。

【小结】 硫酸不仅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 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这节课在实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硫酸,它既有酸性, 又有一定的特性—— 吸水性、 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通过对硫酸的学习, 使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本手段, 科学理论对学习化学的指导作用以及实事求是是**化学问题的最基本的思想。

硫酸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由草原 孤狼贡献。文档可能在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或 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优秀课例评析。硫酸 教学设计方案李昭敏。沧州市第一中学,河北沧州 摘要 以实验为基础的 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一节高中化学课为例,展示了为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实的科学品质而进...

平面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平面设计类教案。平面构成 教学大纲。一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法则组构既有形态,从而创造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程体系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融会的基础上,它与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平行互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一切造型活动都必须从平面入手...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科目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第二章第六节的任务2,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图形绘制和处理的能力。信息技术1课时。windows xp附件程序及应用班级授课人 汽修一年级三班兰州电教中心韩飞翔。学习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