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

发布 2021-05-31 22:43:28 阅读 7541

曾几何时,高中的作文教学在“应试”的阴影下举步维艰,学生“思维定势化、思考简单化”现象比较严重。“定势化”导致学生在确立观点的时候千篇一律,“简单化”导致学生在论述观点的时候缺乏逻辑性。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学生思维成长特性与写作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将“思维训练”提到大纲要求之中,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个性不足现象的出现,减少在作文中常常看到的空话、套话甚至是假话,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如此,还要启发他们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使说理具有逻辑性和辩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逆向”和“联想”两种发散思维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帮助他们健全和完善自己的思维品格。

一、发散思维训练举隅。

1.运用逆向思维实践立意深刻的途径。

小问题里有大智慧”,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熟语,通过仔细思考,就会有新的理解,通过“熟语翻新”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原义指书读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其精要;逆向思维:如果读书不思考,哪怕读上千遍意义也未必出现,只要方法对,用不着读百遍也能见其义。(巧妙设前提,寻求突破点)“飞蛾扑火”,原义比喻自寻死路或自取灭亡(关注结果);逆向思维:

飞蛾扑火是为了寻求光明,它对光明的追求甚至到了用生命换取的地步,难道它不是一位勇士吗?(关注过程:转换侧重点,关注另一面)

学生运用正确的“求异”、“逆向”思维方法,能够使作文立意新颖、深刻。例如,以“出发”为题,有的学生强调“出发”的优势,认为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因此要整装出发;有的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进行逆向思考,于是有了如下新鲜的立意。

从理性上讲,我要说:不能盲目出发。走在人生路上,我们要学会欣赏沿途的美丽风景,不能做一个匆忙走路的人。

与其过行尸走肉般忙碌的日子,不如稍稍停留一下,也许会为你下一段的旅程提供新的方向。

从感情上讲,我要说:悲哉,出发!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类都可以到月球上去了,这正是人类不断出发的结果。

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面对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再这样肆无忌惮地‘出发’,人类早晚要成为生态危机的牺牲品。”

逆向思维不是简单地对目标概念说“不”,而是包含思考的“玄机”。学生由对熟语的思考推出逆向思维的方法―――设前提”、“看侧重”、“改判断”、“变感情”,来实现新颖而深刻的立意,从而正确地进行“逆向思考”。

2.运用联想思维实践论证深刻的途径。

培植学生的理性精神”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它不仅包括学生要学会以独到的慧眼发现问题,确立充满个性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逻辑地推理和说理。实际生活中,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并不知道如何说理,只懂得将头脑中的例子一一罗列出来,而缺少对例子之间关系的建构以及对推理过程的辩证思考。

例如,在以“先和后”为话题的作文中,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说“敢为天下先”、“先声夺人”的好处,或者是“后来者居上”、“后发制人”的优势,而不知如何辨得二者的关系。在一些例文的分析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了“因果推理”和“条件推理”的方法―――因果推理:由因求果,由果溯因;条件推理:

设置前提,限定假设。指导学生运用这两种推理方法修改自己的文章。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更强。因为我们经过时间的洗礼、生活的磨难,将更懂得沉稳、坚持不懈和蓄势待发的智慧!”(因果推理,由果溯因)“当天时、地利、人和都对自己有利时,那就要当先则先,时不我待;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适合争强好胜,那就要当后则后,积蓄力量。

”(条件推理,设置前提)

可见,发散思维训练,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作文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说理更具逻辑性。

二、作文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1.对“三维目标”的再认识。

第一,知识、技能在思维训练中生成提高。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过程。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能帮助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存在于生活之中,并不复杂,完全可以通过恰当的思考方法优化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发散思维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通过“师生**方法―生生思想交锋―学生自写自评”等环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逐步生成提高。

第二,过程、方法在师生**过程中延展创新。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但是如何来发展、来运用,这需要教师做教学过程的有心人。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在“熟语翻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思维方法和规律,这对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互启中升华。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鲜明观点和充满个性的语言,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近墨者未必黑,外因固然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内因更重要。只要内因强大、意志坚定,就可以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学生发言)

难道东施因为长得丑就得在家里自惭形秽吗?她勇气可嘉,只是方法欠妥而已。所以不能简单地嘲讽东施,应该支持和鼓励她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学生发言)

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培植科学理性精神”。让语言溢满真情,让思考充满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正是在合作互启中升华的。

2.对“技巧”和“思维”关系的再理解。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为了赢得高分、追求高效,很多教师在乐此不疲地研究作文技巧。从结构到语言,从修辞到篇章,力求借此提高学生作文的竞争力。但是,语文学习需要的悟性是依靠美文佳句来滋润、需要通过思考来提升的,作文更是这样。

雕琢的痕迹重了,蕴藉的过程短了,磨出来的珍珠必定不会圆润。因为技巧可以学习,而思想永远不能被复制。

所以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法,更要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授人以“渔”,争取达到技巧和思维二者完美恰切的结合。

3.对“高效教学”的再思考。

高效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会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应该给他们能用、好用的东西。思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对学生进行指导,只有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学会辩证思考的方法、生成自己的生活智慧,才能使其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呢?

第一,在思维激荡中**方法,强化短时效果。

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型的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便是跳跃性,他们认识事物不是遵循逻辑分析的步骤,而是往往忽略了中间环节。要想实现思维训练的高效,就要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将**和挖掘引向更深层次,强化短时效果。**和挖掘“为什么,怎么样”,用一种学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归纳方法的习惯,将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经验整合,从而真正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第二,在思想碰撞中验证规律,提高中期效率。

进行思维训练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是怎么形成的?它是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进行深化和选择的结果,思维越活跃,就越容易形成个性鲜明的观点。

比如,要想让学生形成新颖的立意,前提是让其形成正确的立意。因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验证实践,学生之间的争辩、学生自我的思索,都是验证规律、丰富思想的过程。这会提高中期的效率。

第三,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习惯,追求长期效益。

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表达个性化的思想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看到的变化,是思维训练达到的短期效果。而只有形成了思考的习惯,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追求一种长期的效益。“高效”不仅是关注学生在短期内学会、掌握、运用多少知识,更是关注学生能否将这些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而终生享用。

因为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些东西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知识的浸润来得到的,这就是素养。

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句话被写入了我们的“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我还要再补充一句:

一个人要想较好地感受生活,那他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高效”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课堂的短期效果和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让学生经过“思维方法―思想碰撞―思考习惯”的历练,从课堂上不只带走“知识”、“方法”,更要将“习惯”、“思维”、“素养”这些隐含性、内生性、迟效性的东西带走,从而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责任编辑邓蕙)

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作者 陈光莉。读写算 2012年第64期。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 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

砖。年第 期。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刘向党。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北。康保。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 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思时获得举一反。三 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想到特殊 想到 最后一课 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

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

作者 杨红艳许海涛。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 2011年第08期。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中引发出不同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对同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目前,从小学生写作情况来看,作文的主要弊端有以下几种 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程式化,材料的通用化。如写人则千人一面 状物则万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