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比例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教材p32——67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比例尺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看懂线段比例尺,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能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
能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
知道比例的项以及外项和内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计划:约12课时。
第三单元比例。
1、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
第一课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p比例的意义,例1及“做一做”和p36练习六题。 教参p56—58
教学目标:1.利用**放大的素材,让学生在研究**放大不变形的规律中经历比例的建构过程。
2.通过模仿着写一写、说一说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比例的意义。
3.让学生在运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和两个量能否组成比例的活动中加深对比例意义的体会。
4.在生活素材中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比例的价值。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比例意义的方法,学会比例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学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时间: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知道它的方法。学习本节教材,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方法,为学习正反比例作好铺垫,还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问题聚焦: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
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你们发现了什么?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4.5:2.
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把它们表示出来。**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
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
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
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
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
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
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给出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作业设计:指导丛书p16
教学反思:第二课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p34基本性质及“做一做”,p36—37练习六第3—6题。教参p58—60。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具学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时间:学情分析:
问题聚焦: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这四个数和6可以组成比例吗?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比例。
3、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0.6:0.2 和30:20
4.填空。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三)教师小结。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这样的式子才叫比例。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外项内项内项外项。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六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学科教案。第三单元课题 8 三打白骨精第1教时总 9 第个教案。执教者 教学目标 1 学会6个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新词的意思。2 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3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扫除阅读障碍,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课前准备 小黑板。预...
六下数学第三单元练习
2 分别按3 1和1 2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六 综合应用。24分。1 小红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自已的身高与影子的长度比为2 3,这时教学楼的影子长24米,则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米?2 在一幅比例尺是1 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 乙两个城市之间高速公路的距离是5.5 在另一幅比...
六下数学第三单元助学单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班级姓名评价。一 我会思考。1 星河小学美术组的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二。已知女生有21人,男生有多少人?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二 我会比较。1 打开书本,自学27页例1,比一比你的策略和书上的策略各有什么优点?2 回忆一下,我们在 也用过转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