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笔记

发布 2021-05-12 07:46:28 阅读 1292

急症的针灸**。

1. 偏头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经及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太冲足临泣外关丰隆头维凤池率谷角孙。

2. 中风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加曲池内廷丰隆。

气虚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凤池。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加肩于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凤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凤池天柱精明球后。

尿失禁尿濋留加中级曲骨关元。

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及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3. 呕吐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及相应的募穴。

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配穴:寒吐加上完胃俞。热吐加合谷食滞加凉门天枢痰饮加潭中丰隆。

肝气犯胃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腹胀加天枢肠鸣加脾俞大肠俞。

4.痛经1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络止痛以足太阳经及任脉。

主穴三阴交中级次廖。

配穴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太冲腹胀加天枢气海胁痛加阳陵泉光明胸闷加内关。

2虚证治法调气补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阳足阳明。

主穴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5.扭伤法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腰部阿是穴肾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 ,,申脉丘墟解溪。

膝部 ,,膝眼膝阳关梁丘肩部 ,,肩于肩髎肩贞。

肘部 ,,曲池小海天井腕部 ,,阳溪阳池阳谷。

髋部 ,,环跳轶边承扶。

6.压痛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

主穴合谷颊车下关。

风火牙痛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加内廷二间阴虚牙痛加太溪行间。

7.晕厥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守厥阴。

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

配穴虚证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加合谷太冲。

8.虚脱治法回阳固脱苏厥就逆以督脉及手厥阴。

主穴素廖水沟内关。

配穴神智昏迷加中冲涌泉肢冷脉微加关元神阙百会。

9.高热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及井穴。

主穴大椎十二井十萱曲池合谷。

风热加鱼际外关肺热加尺泽气分热盛加内廷热入营血加内关学海

抽搐加太冲神昏加水沟内关。

10.抽搐治法醒脑开窍息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

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

发热架大椎曲池神昏加十萱涌泉痰盛加丰隆阴陵泉血虚加血海足三里。

11.内脏绞痛1心绞痛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

主穴内关阴郄膻中

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

2胆绞痛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及相应的俞募穴。

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

呕吐加内关足三里黄疸加至阳发热架曲池大椎。

胆道蛔虫症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手足阳明。

主穴胆囊学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

呕吐加内关足三里。

3肾绞痛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以相应的背腧穴及足太阳经。

主穴肾俞三焦俞关于阴陵泉三阴交

血尿加血海太冲湿热重价委阳合谷。

执业医师部分。

落枕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主穴外劳宫阿是穴肩颈后溪悬钟。

风寒袭络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加肩髎外关;背痛加天宗。

哮喘实证。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及相应背腧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膻中肺俞定喘。

风寒加风门风热加大椎曲池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

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

肺气虚加气海肾气虚加阴谷、关元。

泄泻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寒湿加神阙湿热加内庭食滞加中脘。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一 感冒 1风寒束表 辛温解表 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风热犯表 辛凉解表 银翘散 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 参苏饮 5 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 肺卫 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表实证 冬春 解表达邪 二 咳嗽 外感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

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内科学 新世纪第四版 复习笔记。中医内科学 张伯礼,吴勉华主编。4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8 中医内科古称 疾医 杂医 大方脉 明 薛己的 内科摘要 是我国最早用 内科 命名的医书。内伤杂病的病理变化始终不离脏腑功能紊乱 经络通路障碍和气血津液生成运行输布失常。审察病机 是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性质及范围。二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 萌芽阶段 殷周时期 二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 充实阶段 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 成形阶段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 主张 人体虚多实少 慎用寒凉攻伐 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 叶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