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
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是连接子宫与**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包括**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前面的**和后面的**系带,会阴。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8、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9、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
1)月经期即行经期,此期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通过阳气的疏泄,胞脉通达,推陈出新,使经血从子宫下泄,故气血以下为顺;
2)经后期即阴长期,血室已闭,子宫藏而不泄,通过神奇的封藏,蓄养阴精,使经血长,为“重阴”阶段;
3)经间期经过经后期的蓄养,阴精充沛,冲任气血充盛,重阴必阳,在肾气的推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氤氲之侯,乐育之时,的候;
4)经前期阳长期,经前期后,阳气逐渐增长,达重阳状态,此期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子宫胞脉气血满盈,已为孕育做好准备。若胎元已结,则肾气封藏,子宫继续藏而不泄;若未孕育,则在阳气的鼓动下,子宫胞脉通达,泻而不藏,经血得以下泄。
10.带下:广义带下为泛指带脉以下的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病;狭义的带下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1.生理性带下:为润泽于**和**内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12.受孕前提:肾气充盛,天葵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子宫藏泻有期,月经正常。其条件为男女生殖之精适时结合。
13.正常孕妇整个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预产期的推算,是从末次月经的首日开始算起,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
14.足月临产的特征:胎位下移,腰腹阵痛,下腹坠胀而有便意,隐刀有少量血水排出(见红)。
15、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称为产褥期。
16、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17、正常分娩者,产后半小时即可开始哺乳。
第二章产妇的生理特点:阴血骤虚,阳气易浮。
1.胞宫具有行月经和主胎孕的作用。
2.玉门:指**口及**膜。
3.冲任督带与女性的生殖生理: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而络于带脉。
冲任督带四脉与十二正经相交会,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司人体精血津液,主妊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带脉约束上下行之诸经。脏腑所化生的气血通过十二正经汇集于冲任督带四脉而作用于奇恒之腑胞宫,最终使得胞宫得以行使其行月经、主胎孕等生殖生理功能。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考过):含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
属于阴精。(**于先天,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受肾中精气资助,赖后天水谷精微滋养,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成熟,当肾气充盛之后,始能泌至而发挥作用;进入绝经期后,又随着肾气的虚衰而逐渐竭绝)
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 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
15.月经产生的机制:(考过)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的生理现象。(如图)
1)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天葵源于先天之肾气,需要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当肾气盛则蓄极而生;冲为血海,任为阴脉之海;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是藏泻功能的靶子。
2)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
3)气血充盛与和调是月经产生的重要条件。
16.肾在月经中的作用。(jd)
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7.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ls)
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章**疾病的**病机。
1、**: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第四章妇女疾病的诊断概要。
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月经期、量、色、质的变化。
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带下量、色、质、气味的变化结合全身症状、舌脉。
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4、产后病“三审”(考过):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第二节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
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第五章**疾病的**方法。
补肾法是****的疾病最重要的治法。
1、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2、滋肾补肾的代表方有:杞菊地黄丸、真武汤、内部丸、肾气丸。
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调理奇经包括:温补奇经;滋养奇经;通理奇经;镇安奇经;固摄奇经。
3、周期**:结合月经周期在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遵循滋肾养血—补肾活血—调补肾阴肾阳—活血化瘀的原则,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方法。
4、《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学外因冲洗、**纳药外治法之先河。
月经病。月经先期。
一、定义: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二、**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鉴别诊断。
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四、辨证论治。
1.气虚证。
①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心脾两虚)
②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②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③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一、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同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二、**病机: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三、鉴别诊断
中医妇科学笔记 2
疾病的 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实际考核的是中药学,方剂学的能力,2016年在 考了 大纲要求 1.调补脏腑 2.调理气血 3.温经散寒 4.利湿祛痰 5.调理冲任督带 6.调治胞宫 7.调节肾 天癸 冲任 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了解 大纲要求 1.坐浴 2.冲洗 3.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
中医妇科笔记 2
第九章带下病。1.带下病的定义 广义带下病 泛指经 带 胎 产 杂等 疾病。狭义带下病 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渗润于 的色白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病理性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 质 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月经期前后 排卵期...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性质及范围。二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 萌芽阶段 殷周时期 二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 充实阶段 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 成形阶段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 主张 人体虚多实少 慎用寒凉攻伐 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 叶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