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笔记 2

发布 2021-05-12 07:25:28 阅读 2686

第九章带下病。

1.带下病的定义:

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疾病。

狭义带下病: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渗润于**的色白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病理性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均有生理性带下增多。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也为生理现象。)

2.带下过多。

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有“白沃”“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西医学的各类**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失调(尤其是雌激素水平偏高)等疾病引起**分泌物异常与中医带下过多的临床表现相类似时,可参考本节论治。

病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内因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外因感受湿热毒虫邪。)

**:脾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治则:除湿为主。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治肝:宜疏、宜清;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阴虚夹湿:宜清补兼施。

辨病要点: 带下量异常增多及色、质、气味的变化。

辨证要点:多属湿邪为患。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秽臭者为实、热;带下量多、色淡质稀无臭者属虚、寒。

3.带下过少。

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萎缩者。与西医的卵巢功能早衰、绝经后卵巢功能下降、手术切除卵巢后、盆腔放疗后、严重卵巢炎及席汉氏综合征、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等导致雌激素水平低落而引起的**分泌物减少相类似。

病机:阴液不足,不能润泽**。

**:肝肾不足、血枯淤阻是导致带下过少的主要原因。

根本病机:阴血不足。

治则:滋补肝肾阴精为主。佐以养血,化瘀。

第十章妊娠病。

1.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称妊娠病。(首先明确妊娠诊断)

妊娠特有疾病:恶阻、子肿、子晕、子痫等;

胎元不固或异常:胎漏、胎动不安、胎萎不长、滑胎、异位妊娠等;

妊娠合并症:子嗽、子淋等。

2.**病机(结合致**素和妊娠期母体内环境的特殊改变两者来认识)

常见**:体质因素(禀赋不足、气血虚弱、阴阳偏胜)

外感邪气(寒、热、湿邪为患,毒物所伤)

情志内伤(忧思、郁怒、惊恐)

生活所伤(饮食、劳倦、房劳、外伤)

主要发病机理: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阴血下注子宫,全身阴血偏虚,阳气偏盛;胎阻气机,升降失常,致气滞、气逆、痰郁;肾虚胎元不固,或脾虚胎失所养。

3.**原则(以胎元的正常与否为前提)

1)胎元正常者:治病与安胎并举 (总的**原则)。

辨母病与胎病:因母病动胎,治病则胎安;因胎不安而病母,安胎以却病。

安胎之具体治法:以辨证为依据,重在补肾、健脾、养血、清热。

2)胎元异常者:下胎益母,勿伤正气(症状、舌脉结合辅助检查,动态观察,及时诊断。包括胎殒难留、胎死不下、畸胎、异位妊娠、葡萄胎等。)

终止妊娠的指标:体温上升38℃以上;心率超过120次/分;出现持续黄疸或持续蛋白尿。

4.妊娠期用药特点:治病而无损于胎元慎重选择药物:禁用影响胎元发育之品,慎用可能影响妊娠之药。严格掌握剂量、疗程。

5.妊娠期慎用与禁用药:

峻下类(大黄、芒硝、巴豆)、逐水类(芫花、甘遂、大戟、商陆、黑白丑)、通利类(麝香、牛膝、皂角、王不留行、苡仁、茅根、冬葵子)、破瘀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泽兰、益母草、当归尾)、有毒类(生附子、生乌头、生半夏、生南星、马钱子、蜈蚣、两面针、雄黄)催吐类(常山、藜芦)、其他(鸦胆子、九里香、漏芦)

西药:抗菌素(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硝咪唑类)、激素(皮质激素、性激素)、抗肿瘤药、其他(抗焦虑药、某些降压、镇静、利尿、抗凝剂、抗组胺药等)。

6.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恶闻食味,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

又称“子病”、“病儿”、“阻病”。西医学的妊娠剧吐可参照本病辨治。(有关恶阻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恶阻候》首次提出恶阻病名。)

总病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常见**: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

诊断:病史:停经史,早孕反应。

症状:轻者:恶心、呕吐频繁,头晕、厌食,甚者恶闻食嗅,食入即吐。较重:精神萎靡,全身乏力,消瘦。重者:bp下降,t升高,黄疸、嗜睡、昏迷等。

辨证要点:辨呕吐物性状和患者的口感,结合全身舌脉:

口淡、呕吐清涎:脾胃虚弱;口中淡腻、呕吐痰涎:脾虚痰湿中阻;

口苦、呕吐酸水或苦水:肝胃不和 ;干呕或呕**性物:气阴两伤。

****:调气和中,降逆止呕。服药方式以少量多次呷服为宜。

7.妊娠腹痛。

妊娠期,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名胞阻、妊娠小腹痛、痛胎、胎痛、子痛。属于西医先兆流产的症状之一。

(胞阻之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用妊娠腹痛之名始于《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清代《胎产心法诸痛论》突出妊娠腹痛以“不时腹痛”为主证。

)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滞(孕妇素性忧郁或孕后情志内伤或胎体渐大,阻滞气机)、血瘀(宿有癥瘕,阻滞气血运行)、血虚(素体血虚或脾虚化源不足)、虚寒(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煦),以致胞脉、胞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其病位在胞脉、胞络,尚未损及胎元。

病情严重者,可影响胎元,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妊娠腹痛的辨证要点:根据腹痛的性质,结合兼证及舌脉辨其虚实。

**原则:虚则补之,实则行之。以调理气血,止痛安胎为主,佐以补肾安胎。

8.异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称为异位妊娠,俗称宫外孕。但两者的含义稍有不同。异位妊娠包括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阔韧带妊娠、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

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宫颈妊娠和子宫残角妊娠。本病约95%发生在输卵管(本节以输卵管妊娠为例讨论)。

发病机理:实:宿有少腹瘀滞,冲任胞脉、胞络不畅,运送孕卵受阻,不能移行至子宫。

虚: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脾气受损,脾肾气虚,不能把孕卵及时运送至子宫。

病机本质:少腹血瘀实证。

常见**: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长期不孕、宫内节育器。

西医**:输卵管的病变:慢性输卵管炎(主要因素):管腔变窄或管道不畅;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绝育手术;输卵管外的肿瘤压迫;

子宫内膜异位症;

宫腔内的异物或宫内膜的异常;

其他:内分泌异常,如黄体功能不足;生殖道发育异常;孕卵游走;精神因素等。

诊断:病史: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或既往手术史(再次粘连)

临床表现:未破损前可无明显腹痛等症状,或仅有腹一侧隐痛。

破损者多有停经、下腹痛、不规则**流血三大症状(甚至晕厥与休克)

检查:腹部:下腹一侧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阳性。

妇检:后穹隆饱胀,宫颈摇举痛,子宫稍大、软,宫旁可触及痛性包块

辅查:hcg阳性,血hb下降,wbc正常或稍高,b超等。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不典型者易误诊。

异位妊娠主要是少腹血瘀实证,**以活血化瘀为主。辨证**的重点是动态观察**。

非手术**成功的关键:

1)及早诊断;(2)确切地杀死胚胎。可参考hcg、b超等动态观察疗效。

9.胎漏、胎位不安(西医学称之为“先兆流产”)

中医妇科学笔记 2

疾病的 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实际考核的是中药学,方剂学的能力,2016年在 考了 大纲要求 1.调补脏腑 2.调理气血 3.温经散寒 4.利湿祛痰 5.调理冲任督带 6.调治胞宫 7.调节肾 天癸 冲任 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了解 大纲要求 1.坐浴 2.冲洗 3.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 方剂是四乌贼骨 芦茹丸 2.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月经病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 天癸 冲任 胞宫周失调。月经病 原则 1 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调整。2 分清疾病先后论治原则。3 本着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原则。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气虚证 1 脾气虚 补脾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