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发布 2021-05-12 08:15:28 阅读 3110

月经病病机: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周失调。

月经病**原则:1、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调整。2、分清疾病先后论治原则。3、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证: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清经丹皮地骨皮,蒿柏茯苓勺熟地。

两地汤:两地汤中勺生地,玄麦阿胶地骨皮。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地山山,人参杜仲归杞甘。

血寒症:1、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温经汤用吴。

芋穹,归芍丹桂夏姜冬,参草益脾胶养血,温经重,在暖胞宫。

2、实寒症——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温经归穹桂丹芍,莪术人参牛膝草。

3、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经量不多。病机: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举元参芪术麻草。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不足2天。或点滴即净。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菟丝山茱萸,归杞茯仲药熟地。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兹血汤。

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苍附导痰夏茯苓,枳壳陈曲草胆星。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行经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者。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少量**流血。

肾阴虚证——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崩漏:非经期经血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病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原则:塞流、澄源、复旧。

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固本止崩汤参芪,姜术当归于熟地。

肾虚证:1、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2、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3、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黄芩,焦山栀,生地,地骨皮,地榆,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

闭经:女子年满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又中断6个月以上。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或隔下逐瘀汤。

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穹。

痛经: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病机:冲任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隔下逐瘀汤。

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小茴香,归芍桂穹灵脂姜,蒲黄没药延胡索,寒凝少腹此方良。

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清热调血汤: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穹,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

肝肾亏虚证——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汤加麦芽,鸡内金。

经行头痛: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血瘀证——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血虚证——养血益气——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经行感冒: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风热证——桑菊饮;

邪入少阳——小柴胡汤。

经行身痛: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身痛。

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

经行泄泻:行经期或经期前后大便溏薄,经净自止者。

脾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

肾虚——温阳补肾,健脾止泻——健固汤。

经行浮肿: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

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经行吐衄:行经期出现周期性**或衄血。

肝经郁火——清肝调经——清肝引经汤。

肺肾阴虚——滋阴养肺——顺经汤:顺经归芍茯苓地,沙参荆芥加丹皮。

绝经前后诸证:妇女绝经前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赤,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酸背痛,面浮肢肿,**蚁行感,情志不宁等症状。

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加减。

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

带下过多: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局部及全身症状。病机:

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以除湿为主。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甘草陈皮与柴胡。

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阴虚夹热——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

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炎的鉴别诊断:

1、念珠菌性**炎:带下特点: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奇痒难忍。**检查:阴。

道壁附有一层白膜。白带镜检可见念珠菌。

2、滴虫性**炎:带下特点:灰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呈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瘙痒。**检查:**壁可见散在出血点;白带镜检:可见滴虫。

3、细菌性**炎:带下特点: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坠胀,灼热或疼痛。

4、老年性**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或为脓性;**烧灼感。**检查:**粘膜薄且光滑,有点状出血或小溃疡。

带下过少: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痛痒,甚至**萎缩者。

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妊娠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病机: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

妊娠腹痛:妊娠期小腹疼痛者。病机:气郁、血瘀、血虚、虚寒,以致胞脉、胞络受阻,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当归芍药散。

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

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异位妊娠: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着床发育者。

未破损型:1、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史,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

2、多无明显腹痛,或仅有下腹一侧隐痛。

3、**检查:子宫颈举摆痛,子宫稍大而软,与停经时间不符,一侧附件可触及薄壁之囊性肿块,压痛明显。

4、辅助检查:尿hcg阳性或弱阳性。b超提示宫内未见妊娠囊,于一侧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或包块中可见胎心搏动。

破损型:1、多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史,可有盆腔炎病史或不孕史。

2、腹痛,**不规则流血,晕厥,休克。

3、腹部检查:下腹部压痛及反跳痛,以患侧为甚,,腹肌紧张不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

中医妇科笔记 2

第九章带下病。1.带下病的定义 广义带下病 泛指经 带 胎 产 杂等 疾病。狭义带下病 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渗润于 的色白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病理性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 质 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月经期前后 排卵期...

中医妇科学笔记 2

疾病的 细目一常用内治法 实际考核的是中药学,方剂学的能力,2016年在 考了 大纲要求 1.调补脏腑 2.调理气血 3.温经散寒 4.利湿祛痰 5.调理冲任督带 6.调治胞宫 7.调节肾 天癸 冲任 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 了解 大纲要求 1.坐浴 2.冲洗 3.纳药 4.贴敷法 5.宫腔注...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 方剂是四乌贼骨 芦茹丸 2.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