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

发布 2021-05-12 07:27:28 阅读 3976

绪论。1. 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

2.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

3.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

4.清代,张宗良《喉科指掌》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方法。《重楼玉钥yue》首选提出用养阴清肺汤**白喉。 其他。

1. 耳病常用外治法:

2. 鼻病常用外治法:[,

3. 咽喉病常用外治法:烙法:使用与乳蛾,喉痹。包括火烙法和灼烧法。

4. 啄治法:用扁桃体手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侧4到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到3口血为度。

2到3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不超过3个疗程。**可起到放血排脓,疏导瘀阻作用,使邪热外泄,脉络疏通,瘀血消散。

5.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的方法,用于防治耳聋,耳鸣。其方法是:

调整好呼吸,先用两手掌按摩耳廓,再用两手掌心紧贴两外耳道,两手食,中,无名,小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之声,响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

5..耳鼻咽喉病的主要**:外因:外感邪毒(风邪,寒邪,热邪,湿邪,燥邪,时邪疫疠,异气),外伤致病,异物所伤。内因:饮食所伤,劳倦内伤,情志不调,官窍间疾病相传。

6.耳鼻咽喉病的主要病机:实证:外邪侵袭,脏腑火热,痰湿困结,气滞血瘀。

虚症:肺脏虚损,脾气虚弱,肾脏亏虚。

7.在悬雍垂根部做一假想之水平线,腭舌弓外侧缘下端坐一垂直线,两线交点处为切口点。用百分之2丁卡因溶液涂于切口周围。切开时刀尖刺入深度不宜超过1cm,以免损伤大血管。

随后用止血钳向后方逐层分离,直达脓腔,将切口扩大至脓排尽为止。

耳鼻咽喉口齿的应用解剖及生理。

耳。1.耳分三部分。

2.外耳道峡部:外耳道起自耳甲腔底,向内直至鼓膜,长约2.

5--3.5cm,为一略呈“s”型弯曲的管道,其外1/3为软骨段,内2/3为骨段,两端交接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较大异物常嵌于此。

3.中耳是个含气空腔。包括。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外侧壁之间。鼓室如六面箱形,有上,下,内,外,前,后。

光锥为鼓膜穿刺的部位,(鼓膜的后下,前下部位)

4.鼓室腔内有[, 相接而成的听骨链,使结。镫骨肌被骨索神经支配(面神经的分支)

5.咽鼓管:**咽鼓管长约3.

5cm,外鼓室口为,内咽口(鼻咽部)为。咽鼓管的功能:1.

调节鼓室气压(保持中耳气压稳定)2.排除中耳分泌物。婴儿与**的咽鼓管比较:

婴儿的咽鼓管[, 故感染较**多见。支配咽鼓管开和闭的肌肉为: [乳突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等4种。

4.咽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称[, 邻近颅底 为 好发部位。

6.乳突分为。

7.内耳:又称迷路。内层为膜迷路(蜗管,椭圆囊与球囊,膜半规管)。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液。**:

8.耳的主要生理功能为。

鼻。1.鼻由三部分构成。

鼻中隔结构:鼻中隔软骨,梨骨,筛骨垂直板。[,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 该区是[, 的好发部位。

2.鼻窦: [前组筛窦开口在;后组[, 为后组鼻窦。后组筛窦开口在,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炎为鼻窦炎中最常见。

3.鼻腔的生理;鼻腔主要有[, 的功能。

一。呼吸和保护功能:1鼻阻力:

正常的鼻呼吸依赖于鼻腔的适当阻力,正常鼻阻力的存在有助于肺泡气体的交换2.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是依靠鼻粘膜下丰富的血管及粘液腺的作用,使空气经过鼻腔到达喉腔时,温度接近正常,相对湿度可达百分之753.

过虑和自洁作用:主要是靠鼻粘膜纤毛运动及其所分泌粘液的作用,使鼻腔在正常状态下保持无菌及清洁。4.

反射功能:喷嚏反射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等。

二。嗅觉功能三。共鸣作用。

咽喉。1..咽自上而下分:

2.鼻咽部:腺样体:

在鼻咽部顶后壁有淋巴组织团称为腺样体。两侧壁有咽鼓管的咽口,咽鼓管开口后方和上方稍隆起,称咽鼓管隆凸。咽鼓管隆凸后上方有一个较深之窝称 为[, 好发的部位。

3.喉的软骨:[,为喉部最大的软骨[, 喉部唯一完整的环形软骨,保证呼吸畅通有重要作用[, 会厌分舌面和喉面,舌面组织疏松。4.

4.喉腔:喉腔以声带为界,分为[, 声门裂: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

耳疾病。1.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多见。**病机为:风热湿邪犯耳,血虚生风化燥。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食疮”。

2.是指因风热邪毒外袭所致的以耳痛,外耳疱疹,甚或口眼窝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本病多为单侧发病,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

西医的耳带状疱疹。诊断要点:三大特征——耳部疱疹(耳痛)面瘫内耳症状:

眩晕、耳鸣耳聋。

分型——ⅰ型:耳部疱疹 ⅱ型:耳部疱疹 + 面瘫 ⅲ型:耳部疱疹 + 面瘫+内耳症状。

3[, 是指因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炎所致的以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为特征的疾病。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相当于西医学的“耳郭化脓性软骨膜炎”。

[, 1)病史:多有耳郭损伤,冻伤,烫伤,烧伤或针刺,手术等病史。(2)临床症状:

起初耳郭灼热感及肿痛感,继则红肿加重,范围增大,疼痛剧烈,坐立不安。全身症状可见发热,头痛等。(3)检查:

耳郭红肿,触痛明显,可有波动感,继则破溃流脓,软骨坏死,最后至耳郭变形。

注:内治法效果一般不好,初期如果用抗生素控制好,一般能痊愈。

4.耳瘘:是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等处的瘘管。

禀赋缺损,复感邪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气血耗伤,邪毒滞留:益气养血,托毒排脓。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是指以耳廓局限性,**性肿胀,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液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学的耳廓假囊肿)

诊断要点:耳廓局限性、**性、囊性肿块,肤色不变;穿刺可抽出清液痰浊凝滞,困结于耳。主要外治法;抽液,抽液后,石膏加压固定包扎。也可理疗。

一般不宜切开引流,以免感染病毒而转断耳疮,一般预后良好。

]。祛痰散结,疏风通络。方药:二陈汤加味。

5.耳疮:是指因湿热邪毒博结耳窍所致的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诊断要点:(1)病史: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

(2)临床症状: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3)检查;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

反**作者,可见外耳道**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

分型论治: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加减;2.

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加减;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养血润燥地黄饮加减。

6.耳疖:耳疖是指因邪热搏结于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为特征。为西医学的局限性外耳道炎。耳疖与脓耳疼痛的鉴别在于有否耳廓牵拉痛。

1)昆虫类异物:先用酒、植物油、姜汁或乙醚、丁卡因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行外耳道冲洗。

2)圆球形异物: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勿用镊子或钳子夹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处。

3)质轻而细小异物: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细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遇到膨胀或锐利的异物,以及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4)不规则异物: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耳钩或耳镊取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成小块,分次取出,或先用半分之95酒精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再行取出。

8.因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医的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

](1)病史:耳胀者,多有感冒史。(2)临床症状:

以单侧或双侧耳内胀闷堵塞感为突出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部分患者听力可正常。(3)检查:外耳道正常,鼓膜可正常。

或见以下异常:鼓膜呈微红或橘红色,内陷,有时透过鼓膜可见到液平面。病程久者,可见鼓膜极度内陷,粘连,或见灰白色钙化斑。

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亦可正常。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耳胀和耳闭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耳胀是病之初,多为外邪引起,耳闭为病之后,多为毒邪留滞所致。

)辩证类型及方药:1.风邪外袭,痞塞耳窍——疏风散邪,宣肺通窍风寒偏重者,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川芎,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风热外袭者,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金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 2.

肝胆湿热,上壅耳窍(重点) —清泻肝胆,利湿通窍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黄,当归,柴胡,甘草)3.脾虚失运,湿浊困耳——健脾利湿,化浊通窍参苓白术散加减(炒扁豆,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4.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行气活血,通窍开闭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老葱,生姜,麝香,红枣,柴胡,升麻)

中医骨伤学重点笔记

中医骨伤科学总论。第一章 发展史。1 晋 葛洪 肘后救卒方 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2 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3 宋 宋慈 洗冤集录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4 元 李仲南 永类欽方 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 脊柱屈曲型骨折。5 元 危...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 方剂是四乌贼骨 芦茹丸 2.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 性质及范围。二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 萌芽阶段 殷周时期 二 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 充实阶段 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 成形阶段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 主张 人体虚多实少 慎用寒凉攻伐 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 叶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