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方法,巧妙地**某些疾病。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正气;客。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13.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
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14.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总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 ②有取舍 ③有发展。
医家一: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 ②医方精要宣明论》(又名《宣明论方》) 三消论》,学术理论:
脏腑本气──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则── 温清寒燥热。
玄府气液说──导致“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
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表里双解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 ②消中 ③肾消,**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提出: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刘完素)
医家二: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1.《脾胃论》 2.《内外伤辨惑论》 3.《兰室秘藏》
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 2.
劳役过度 3.七情所伤,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创制当归补血汤**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
“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
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
大承气汤加姜、枣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擅用情志**。
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代表著作:
1.《格致余论》 2.《局方发挥》:
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学术理论:1.
相火论(详见问答题)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3.相火妄动的危害:
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4.阴升阳降论──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水火而言:
“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气血而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经验:
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3.**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六郁”:
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4.噎膈:韮汁牛乳饮 5.
疝痛:疝气方 6.痛风:
二妙散 7.痿证:(健步)虎潜丸。
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代表著作:
1.《类经》 2.《类经图翼》 3.
《类经附翼》 4.《景岳全书》 5.《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 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医易同源”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命门理论:(问答详见ppt相关内容)张介宾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开创了方药八阵:
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 阳虚──右归丸(从阴引阳)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主要著作有《瘟疫论》学术理论:
提出天地六淫之外的致**素──杂气,侵犯部位:募原(或膜原)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经验:
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等组成。(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 “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则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治疫之全剂──三消饮。
医家十一:王清任,一名全任,字勋臣,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林改错》。学术理论:
认识到“灵机记性在脑”补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法(创分部**血瘀方法):
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证,少腹逐瘀汤──冲任虚寒、少腹积块,另,古下瘀血汤──治血臌,身痛逐瘀汤──治血气阻塞经络的痹证。认为中风半身不遂本源为元气亏损,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
1.古代医家对中风的认识。
刘河间:“心火暴甚,而肾水虚衰不能制之”
缪希雍:“内虚暗风”。李东垣:“本气自虚张介宾:阴虚 “中风为病……必由乎阴也”
朱丹溪:“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叶天士:“阳化内风”
王清任:“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
2.什么叫内伤热中证?李东垣是如何阐发内伤热中证的?
内伤热中证:是李东垣论述内伤疾病的重要内容。是指脾胃内伤所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阴火),内燔上冲,以脾胃气虚症状(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和火热亢盛上炎的症状(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⑴** ①饮食失节 ②劳役过度 ③七情所伤⑵病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①阳气不升,伏留化火 ②津伤血弱,内燥化火 ③谷气下流,湿火相合④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⑤劳役过度也可直接引起阴火上冲⑶症状 ①脾胃气虚:肌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少等②火热亢盛:火热上行独燎其面、身热而烦、气高而喘、渴而脉洪大,以及三焦九窍积热等⑷**原则:
用甘温药调补脾胃,甘温除热 ⑸** ①补中益气汤:甘温益气,调补脾胃-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升发阳气-升麻、柴胡,桔皮-导气,当归-行血养血和血,流通。
3.试述朱震亨相火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朱震亨《相火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产生以及人体生命均以动为常,“动”是相火的作用,所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身,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因此,相火对生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相火动得其常有助于生生不息,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因此,丹溪论相火,有相火之常和相火之变两方面。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
孙思邈。1 养性 养成良好的习性,维护经气,增强体质,以却疾延年1 抑情节欲。2 常欲小劳和按摩 导引3 依时摄养。4 内视 调气 心冷病,气呼出 心热病,气吹出 肺病嘘出 肝病呵出 脾病唏出 肾病呬出。5 食宜 食养和食疗 食不宜杂,食宜清淡,食宜半饱,食宜安全 春 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 省苦...
中医耳鼻喉重点笔记
绪论。1 约生存于公元前5世纪的名医扁鹊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五官科医生。2 隋代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 是最早记载小儿五官科专科全书。3 唐代王焘 外台秘要 提到用柳枝蘸药拮齿法,大概是世界上关于刷牙的最早记载。4 清代,张宗良 喉科指掌 中首次记载用压舌板检查咽喉,喉科秘钥 中有利用光学知识检查咽喉的...
中医骨伤学重点笔记
中医骨伤科学总论。第一章 发展史。1 晋 葛洪 肘后救卒方 最早记载下颌关节脱臼的手法整复方法,适用夹板固定。2 蔺道人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3 宋 宋慈 洗冤集录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4 元 李仲南 永类欽方 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 脊柱屈曲型骨折。5 元 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