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护理学笔记

发布 2021-05-12 08:06:28 阅读 1802

内科病证按**分为外感与内伤,按病机分为热病与杂病。

周代的医生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疾医就是最早的内科医生。《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

中医的四大难证:风、痨、鼓、膈。

本节重点)感冒: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 喷嚏、 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外感病证:凡六淫等病邪由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以起病急、变化快、病程短为特征。

感冒之名,首见于宋代《仁斋直指方·诸风》。

六淫之邪以风邪为首。感冒的病变在肺卫,基本病机是外邪侵袭人体肺卫肌表,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使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尤以卫表不和为其主要方面。

感冒的范围:普通感冒、流行**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护治原则 :解表达邪。1、风寒证:辛温发汗;2、风热证:辛凉清解;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感冒的辩证分型:1、风寒束表:⑴症状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痰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⑵治法:辛温解表;⑶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

⑴症状表现:发热,恶风,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口干而渴,痰黄而浓稠,苔白或微黄,脉浮数;⑵治法:辛凉解表;⑶代表方剂:

银翘散;3、暑湿袭表:⑴症状表现:见于夏季,头昏胀痛,身热不扬,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⑵治法:

清暑祛湿解表;⑶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风寒证与风热证症状的区别:

身热不扬: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一种症象。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治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之法。

感冒的病证观察:1、观察病证特点:若患者恶寒重而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为风寒感冒;发热重而恶寒轻,咽喉疼痛明显,为风热感冒;若身热不扬,头昏胀重或胸闷泛恶,多为暑湿感冒;若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且同时多人发病,考虑为时行感冒;若患者体质素弱,自汗、倦怠无力、气短懒言等症明显,为气虚感冒;见心烦、手足心热,多为阴虚感冒;2、观察症状表现:

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卫表不和的症状最为突出。轻者自然病程3~7天,重者高热持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出现咯血或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3、观察分泌物:⑴一般鼻流清涕、色白为风寒;鼻流浊涕、色黄为风热;若由稀变稠、由白变黄,为寒郁化热的表现;若鼻涕黄稠臭秽,有可能为鼻渊;⑵风寒证多无汗,风热证多有汗;汗出热退则病退,汗出热不解则病进;若大汗淋漓,口渴引饮,则津液耗伤,有传变入里或竭阴亡阳之虑。

恶寒,即病人有怕冷的感觉。 畏寒与恶寒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得温则缓,属内伤,是阳气不足而致。后者得温而不减,属外感,乃外邪束表,阳气被郁而致。

恶寒发热是病人在发热的同时,必伴有怕冷的感觉,其程度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犹不能解其寒。恶寒发热是外感表证的主证。

壮热是病邪入里的标志之一,多见于外感热病的中后期阶段。

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病机是邪入半表半里、枢机不利而致。

烦热:烦热是病人因发热而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的症状,亦称五心烦热或五心如焚。五心即指两手心、两足心与心胸处。

潮热:特点是午后发热加剧。有些内伤病出现潮热多是阴虚,因此称为阴虚潮热。凡久热不退、气血不荣、形体消瘦,其热似骨髓蒸发而出者,称为骨蒸潮热。

自汗是指不因劳动、天气过热而汗出,动则益甚,称为自汗,多由阳气虚衰、表卫不固而致;盗汗是指睡后汗出,醒后汗止,多由阴虚,阴不敛阳,汗随阳泄而致。

感冒的辩证施护:1、环境与生活起居护理:注意防寒保暖。

时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室内空气每日消毒1~2次,患者擦拭口鼻分泌物的用品不可随意丢弃,痰盂等用具应每日消毒。2、给药护理:

解表药不宜久煎;服药后以遍身微汗出为佳;嘱患者不要汗出当风;3、饮食护理:⑴多喝水,饮食宜清淡,以半流质或软食为主;⑵风寒感冒可食辛味发散之品,可助药力散寒驱邪;⑶风热感冒可用清凉解热之品,保持大便通畅;⑷暑湿感冒应避免过食生冷及甜品,可用鲜藿香、佩兰开水冲泡代茶饮以化湿解暑;4、情志护理;5、对症护理:发热且有恶寒者,不可冰敷降温;高热而恶寒不明显者可用温水擦浴,亦可针灸退热。

水温宜在32~34°c;穴位可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亦可配合刮痧、放血等**;6、**护理;7、小儿感冒的护理:小儿感冒可夹痰、夹滞、夹惊;8、老人感冒的护理:

老人感冒可诱发他病;9、孕妇感冒的护理:运用食疗或中成药或传统**。

本节重点)咳嗽:是因脏腑功能失调,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

了解)咳嗽的**可概括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为六淫外邪入侵肺系,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机的关键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咳嗽的范围: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

咳嗽辩证分型:1、燥邪伤肺(风燥咳嗽):⑴症状表现:

(咳嗽+风燥表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⑵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⑶代表方剂:桑杏汤;2、痰湿蕴肺(痰湿咳嗽):

⑴症状表现: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胃脘胀满,纳少,舌苔白腻,脉滑(多由肥甘厚味冷饮所致);⑵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⑶代表方剂:

二陈汤。“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痨的主要症状表现:咳嗽、咯血、潮热、盗汗。

顿咳:小儿出现阵发的痉挛性咳嗽,并有鸡鸣样回声。(即百日咳)

咳嗽的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肥甘油腻,忌辛辣刺激咽喉之物;2、燥邪伤肺者宜多食黄瓜、番茄、油菜等多汁蔬菜及梨、枇杷、荸荠等新鲜水果,也可用川贝炖梨以清热润肺化痰。遵循多汁多汤多饮的原则;3、肝火犯肺者可选用疏肝泻火的食物如芹菜、香菇、柑橘等,忌油炸、香燥之品。

熟悉)小儿咳嗽的护理: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注意冷暖;3、控制饮食量;4、顿咳小儿应予隔离4~6周,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痉咳发作时,较大患儿应教其坐起或手扶他物倚立而咳;婴幼儿应予抱起,使其上身前倾45°,同时用手轻拍其背,但不能紧抱或拍背用力过大,以防阻碍呼吸道引起窒息。

咳嗽的健康指导:慎起居,适寒暖,节饮食,畅情志,远房帷,免劳累。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哮病的主要**是宿痰内伏于肺,而宿痰形成的原因有外邪侵袭、饮食失宜、正虚久病。基本病机是痰阻气道,痰气搏结,肺失宣肃。《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指出其发作时的典型症状为“喉中水鸡声”;《证治汇补·哮病》: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

哮病的病证分型:1、冷哮:⑴症状表现:

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⑵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⑶代表方剂:射干麻黄汤;2、热哮:

⑴症状表现: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⑵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⑶代表方剂:

定喘汤。

哮病发作诱因及先兆:发作前常有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诱因,出现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哮病的护治原则:发时治标,通过宣肺豁痰;平时治本,通过补益脾肺、肺肾双补。

哮病的辩证施护:1、环境与生活起居的护理:⑴保持病室明亮整洁。

冷哮病室宜阳光充足,热哮病室宜凉爽通风。避免接触致敏物;⑵哮喘发作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取半坐位或端坐位,持续低流量吸氧;2、给药护理:哮病给药在发作前2小时为宜。

冷哮宜热服,热哮宜温服;3、饮食护理:⑴禁食曾诱发哮喘的食物,忌食生痰食物,戒烟酒;⑵冷哮患者饮食宜温不宜凉,可用豆豉、葱白、生姜等辛温之品助散寒;⑶热哮患者宜凉性饮食,但不可过食生冷,可服食荸荠、枇杷、柚子、海蜇等以清热化痰;4、情志护理;5、对症护理:吸氧、排痰;6、小儿哮喘的护理:

“幼稚天哮”为遗传性。发作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病情观察,合理饮食。

了解)哮病的病后调护:适寒暖、慎发物、戒房事。

了解)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惊悸是因惊恐而诱发的自觉心跳不安的病证。怔忡是不因惊恐而自发的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心悸的范围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及心功能不全、神经症等。

了解)心悸的**有体虚、外邪内舍于心、情志所伤;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

心悸的辩证分型:1、心虚胆怯:⑴症状表现: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或细弦;⑵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⑶代表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2、心脾两虚(气血亏虚致心血不足,即左心衰):

⑴症状表现: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舌淡红,脉细弱;⑵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⑶代表方剂:

归脾汤加减;3、阴虚火旺(肾阴不足,水不济火,以致心火内动,扰动心神):⑴症状表现: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脉细弦数;⑵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⑶代表方剂: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心阳虚弱:⑴症状表现:

心悸不安,动则加剧,胸闷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⑵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⑶代表方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脾肾阴虚,即右心衰):

⑴症状表现:心悸怔忡不已,胸闷气喘,咯吐大量泡沫痰涎,渴不欲饮,下肢浮肿,目眩,尿少,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数疾;⑵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⑶代表方剂:

苓桂术甘汤;6、心血淤阻:⑴症状表现:心悸怔忡,胸闷心痛阵发,痛如针刺,舌质紫气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⑵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⑶代表方剂:桃仁红花煎。

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与怔忡:1、惊悸,因惊而悸,时发时止,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全身情况好,病势轻浅而短暂,实证居多,可自行缓解;2、怔忡,无外因而悸,发无定时,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全身情况差,病势深重,虚实夹杂;3、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怔忡受惊亦可加重。

心悸急救:用压迫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法止悸;可针刺或指压神门、内关等穴。

护治原则:1、补虚:气、血、阴、阳;2、祛实:化痰、祛瘀+养心安神、镇心安神。

本节重点)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范围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其合并症。(多看书)

灵枢经·厥病》中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的辩证分型:1、心血瘀阻症候特点: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加重。

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症候特点:心胸室闷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宜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蒌薤白半夏汤);3、寒凝心脉症候特点:

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胸痹与胃痛的鉴别:

胸痹的病情观察:1、观察疼痛的轻重顺逆:辨别真心痛的顺逆应把握神志、气息、汗出、痛势、手足温凉、舌脉等情况;2、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情况及伴随症状:

⑴部位:以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至可窜及中指或小指;⑵性质:刺痛多由阴虚或痰火所致;绞痛多由阳虚、阴寒凝滞所致;闷痛多为气滞兼痰阻;⑶发作情况:

突然发作,时作时止,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用药物一般可缓解。但真心痛心痛剧烈、持续、经休息或服药仍不能缓解,同时伴有心悸气短、烦躁、汗出肢冷,唇紫面白,脉结代,属危重症候,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

中医儿科护理学

2000函护班张耀云 046 1 宋代 颅囟经 为我国最早一部儿科专著,首提小儿 纯阳 之体的观点。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为 儿科之圣 明代 万全 预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王肯堂 证治准绳 幼科 张介宾 景岳全书 小儿则 2 试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答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体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

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中医儿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 生长发育 诊治护理 主要病证的辨证施护及预防保健的一门科学。第一节中医儿科护理学发展概况 自学 中医儿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它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中华民族的...

儿科中医护理学常规

一 儿科护理常规。一 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 舒适 安静,陈设适合,保证安全,以适应患儿。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二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到指定床位休息。三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向较大的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