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儿科护理学基础。
中医儿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诊治护理、主要病证的辨证施护及预防保健的一门科学。
第一节中医儿科护理学发展概况(自学)
中医儿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它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医儿科护理学是伴随中医儿科学产生发展起来的,医疗和护理是一个整体,没有截然分开。
下面简要介绍中医儿科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从夏商到秦汉)
二、形成时期(从两晋南北朝到宋代)
三、发展时期(金元至明清)
四、新中国成立后
第二节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历代医家都有论述,归纳起来,其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用阴阳来概括即为“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
病理特点:容易发病,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于**。掌握这些特点,对诊治、防护小儿疾病,保障儿童健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不单指五脏六腑,在这里也包含了与其相应的各个组织、器官、系统。“娇嫩”是指小儿脏腑组织发育尚不完全,柔弱脆薄,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形气”则概括了小儿的形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形气未充”即小儿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都不充实、不完善。
为什么肾常虚,脾常不足,肺常不足?
小儿脏腑娇嫩,尤以肺、脾、肾三脏表现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三脏之间相互关联。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主人体生长发育。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之期,既需要肾阴的滋润濡养,又需要肾阳的温煦生化,故对肾藏之精需求极为迫切,相对使得“肾常虚。”而且,肾藏之精还赖以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不断补充。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的需求量较大,脾胃功能又不健全,所以“脾常不足”。
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微全赖肺气敷布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反之,肺气亦需要脾胃水谷之精气的补充和肾气的温煦。脾肾不足的状态也必然影响肺气的充实,故“肺常不足。
”什么是“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以阴阳来概括小儿的生理特点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阴未长”是指五脏六腑、气、血、精、津液以及筋、脉、肉、皮、骨等一切有形之质,均未充实和完善。“稚阳未充”则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均处于幼稚状态,不稳定,不坚固。
后世医家简称为“稚阴稚阳”,其含义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基本一致。这是小儿生理特点的主要方面。
(二)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生机是指生命力。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织器官不断充实,各种生理功能不断完善,而且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越快。古人用“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来形容小儿这种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
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体质特点概括为“纯阳。”因此,“纯阳”既不是阳气有余的“盛阳”,更不是说正常小儿“有阳无阴”。
*二、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呈不足,所以最易发病,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越突出。
除了先天禀赋不足和先天性疾病外,小儿容易发病主要表现在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卫外功能不足;加之小儿无知,寒热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护养失宜,外则易受六淫之侵,内则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小儿发病以外感时邪和脾胃疾病居多。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固,自已又不知寒暖,极易感受外邪侵袭。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外邪一旦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犯肺。邪气壅塞则肺失宣畅,肃降失职。
所以,临床上感冒、咳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是小儿的多发病、常见病。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不健。小儿自身缺乏自控能力。若家长缺乏育儿知识、过分溺爱娇宠,饮食不加节制,饥饱无度,偏食肥甘厚味,过食生冷瓜果,贪吃零食,误食不洁食物,或哺乳期添加辅食不当等,均可造成脾胃损伤,升降失常,则水谷的受纳、腐熟、转输等功能发生障碍,厌食、积滞、呕吐、腹痛、泄泻等病就会由此而生。
若**不当,迁延日久,就会导致邪实正虚,转为疳证,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这就是“疳”证被列为四大要证的原因所在。
小儿稚阴稚阳,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病能力低,最易感受外邪时毒的侵袭。所以,小儿是各种传染病的多发群体。尤其是出疹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以及腮腺炎、百日咳、白喉、乙型脑炎等发病率均比成年人高。
所以,“麻”、“痘”也属儿科的四大证。
小儿脏腑娇嫩,各组织、器官均不完善、不坚实,一旦发病最易传变,其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小儿患病极易损伤正气,所以,邪气盛的实证极容易转化为正气不足的虚证。而且常常出现虚实夹杂、邪实正虚的错杂证候。
“易寒易热”是小儿在患病过程中,由于“稚阴未长”则易伤阴,表现出热证,所谓“阳胜则热”;又由于“稚阳未充”,则易伤阳虚脱,表现出阴寒之证,所谓“阴胜则寒”。而且寒热证候转化迅速。如小儿外感风寒或内伤乳食都极易化热。
反之,热证伤阴,阴损及阳也极易出现阳气虚损的寒证。
(二)脏气清灵,易于**
脏气清灵”是指小儿的脏腑组织正处在生机旺盛时期,发育迅速,充满活力,所以,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而且小儿又少七情六欲之干扰,**比较单纯,内脏劳损之病较少,肺脾疾病以及急性传染病多见,故大都病程短,恢复快。既使病情比较严重,只要**及时,护理得宜,病情也较**好转得快,容易恢复健康。
第三节四诊概要。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但儿科四诊难以求全。儿科古有“哑科”之称,患儿的疾病痛苦,不能自诉。就诊时,由于恐惧医护人员,经常啼哭吵闹,气息、脉搏为之紊乱,故望诊居四诊之首。
《幼科铁镜》中说:“小儿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因为小儿肌肤娇嫩,反应灵敏,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更容易形诸于外,尤其是面部气色和苗窍的变化更为明显,所以,望诊在儿科疾病诊断中更具有特殊意义。
当然还要四诊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一、望诊 小儿望诊主要包括观察神色、形态、苗窍、斑疹、指纹和二便等方面的变化。
一)望神色
包括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
1、精神状态
重点是观察小儿的精神面貌、语言气息、眼神动态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脏腑和气血功能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好坏。
*有神是指精神饱满活泼,两目炯炯有神,面色红润光泽,呼吸均匀缓和,四肢活动自主,反应灵敏。表示脏腑精血充足,多为无病,即或有病,也多病情轻浅,预后较好。
*失神是指精神萎软,或烦躁不安,两目无神,表情呆滞,面色晦暗,呼吸不匀,四肢活动不能自主,反应迟钝。表示精气已衰,脏腑功能受损,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面部气色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内容。不论肤色如何,只要明亮光泽,隐然含蓄,即表示气血调和,健康无病或病轻易治。反之,晦暗无光,或彰然浮现于外,则表示精气已衰,病重难治。
现将五色主病分述于下:
面呈青色多主痛证、寒证、瘀血、惊风。
面色时而苍白时而青紫,愁眉苦脸或哭闹不休者,多属里寒腹痛;面色青紫,尤以两眉之间和口唇周围显著者,多为惊风先兆;若伴有神昏抽搐,多是惊风或癫痫发作;面青唇紫,伴呼吸急促,鼻翼扇动,为肺气闭郁,气血瘀阻。大凡小儿面色发青者,多属重病危候。
面呈红色多主热证,有表、里、虚、实之分。
小儿满面通红,伴发热、咽红、脉浮数者,多为风热表证;若面红目赤,汗出烦渴,尿赤便秘者,则为里热炽盛;若午后颧红,伴潮热盗汗,则为阴虚内热;若久病患儿,面色苍白,而两颧艳红,伴肢冷汗出者,多属虚阳上越,是阳气欲绝的险候。新生儿面色嫩红,属正常面色,不属病态。
面呈白色多主虚证、寒证、失血。
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阴水;面色苍白无华,伴唇、甲苍白者,为血虚,多见于小儿贫血;若突然面色惨白,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多为阳气暴脱之危急证候。另外,还可见于外感风寒或里寒腹痛。
面呈黄色多主虚证(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身体消瘦者,多为脾虚;若伴腹膨烦躁,多为疳证。面黄无华,兼有白斑,伴绕脐疼痛反**作者,常为肠寄生虫病。面目一身俱黄为“黄疸”,其色鲜明如桔色,为湿热郁蒸之阳黄;黄而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阻滞的阴黄;若见于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则为“胎黄”,如黄疸在旬日内自行消退,为生理性黄疸;如黄疸出现早,消退晚,或日益加深,并见有其他症状,则属病理性黄疸。
面呈黑色多主虚证、寒证、痛证、水湿停饮。
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证;面色青黑惨暗,为肾气衰绝,无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面色黑暗不华,兼有腹痛、呕吐,多为药物或食物中毒;如面色红黑润泽,身体健壮,为先天肾气充足之象。
二)望形态 (自学)
是观察小儿的形体与动态,即从小儿的形体强弱、胖瘦和活动姿态来判断疾病的内在变化。
1、望形体
主要包括头囟、毛发、躯体、四肢、肌肉、**、指(趾)甲等,检查时应按顺序观察。凡发育正常,毛发黑泽,筋骨强健,肌肉丰满,**润泽,神态活泼者,表明先天禀赋充足,营养良好,属健康无病。反之,若囟门逾期不合,毛发萎黄,筋骨软弱,肌肉削瘦,**干枯,神态呆滞者,则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所引起的病态。
应根据具体表现辨别病证。如头方发稀,囟门迟闭,发育迟缓,前胸凸起,背柱后突,下肢弯曲,属五迟证,多见于佝偻病;头大颈细,前囟宽大,颅缝开解,目珠下垂,为解颅;面黄肌瘦,发如结穗,腹部膨大,多属疳证;前囟及眼眶凹陷,**干燥,缺乏弹性,常见于婴幼儿泄泻之伤阴液脱。此外,还应检查小儿**上有无痧、疹、痘、斑、培等的出现。
某些疾病的变化,还能反映在指(趾)甲上,如指甲青紫或呈杵状,为心阳不足,气血瘀滞;指甲苍白,薄脆,呈勺状凹陷,为营血虚亏,常见于重度贫血;甲床上有星状白点,多见于虫证。
2、望动态
小儿的动静姿态及体位是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姿态。正常小儿应肢体活动自如,**苦容貌。如小儿仰卧少动,两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喜俯卧者,常为乳食积滞或肠寄生虫病;若翻滚哭闹,两手捧腹,多为腹部剧痛所致;高热时若见眼睑、口唇或指端颤动者,则为惊风先兆;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概属惊痫;婴幼儿点头呼吸,鼻翼扇动,多为肺闭重证;若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则为哮喘病。
三)审苗窍 (以复习为主)
苗窍即指舌、目、鼻、口、耳及前后二阴。由于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所以,苗窍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脏腑有病,往往能反映于苗窍,因此,审苗窍也是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望诊内容之一。
中医儿科护理学
2000函护班张耀云 046 1 宋代 颅囟经 为我国最早一部儿科专著,首提小儿 纯阳 之体的观点。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为 儿科之圣 明代 万全 预婴家秘 幼科发挥 片玉心书 王肯堂 证治准绳 幼科 张介宾 景岳全书 小儿则 2 试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答 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 形体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
儿科护理学基础
总分 60.5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a1型题 总题数 43,分数 43.00 1.小儿断奶时间最迟不超过。a 12个月。b 18个月。c 20个月。d 24个月。e 3周岁。分数 1.00 a.b.c.d.e.解析 2.儿童身高增长的第二个加速期是。a 新生儿期。b 婴儿期。c 幼儿期。d 学...
儿科中医护理学常规
一 儿科护理常规。一 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 舒适 安静,陈设适合,保证安全,以适应患儿。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二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儿到指定床位休息。三 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3向较大的患儿或陪护家长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