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笔记

发布 2021-05-12 07:38:28 阅读 9869

一、发展史。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脱疽。

3.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首创水银膏****病。

4.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重视外治法和外科手术。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倡外科阴阳辩证,阴疽用“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创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等。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三焦辩证运用于外科疮疡:上部因风温风热;中部因气郁火郁;下部因湿火湿热。外疡实从内出论。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疔疮走黄。

二、基本术语。

1.疮疡:广义: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是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指发生于体表未溃破的肿块。

3.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创面。

4.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分外痈、内痈两大类。

5.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分有头疽和无头疽。

6.毒: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7.试述“五善七恶”。

1)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润泽。肾善: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肝恶: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肺恶:

**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肾恶: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内缩。

脏腑败坏: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气血衰竭(阳脱):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8.何谓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1)顺证: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逆证: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逆证:

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三、**病机。

1.致**素:

1)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情志内伤:病位循行肝经部位夹郁夹痰。

3)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

4)外来伤害:跌打损伤、沸水、火焰、冷冻。

5)劳伤虚损。

6)感受特殊之毒:虫毒、蛇毒、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

7)痰饮瘀血。

2.发病机理:总的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3.气血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2)当致**素造成局部气血凝滞,通过**,去除致**素,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使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

如果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郁而化热,致使热胜肉腐,血肉腐败而为脓。当脓肿形成后,如**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气血凝滞得以通畅,形成溃疡后,脓腐渐除,新肉生长,最后疮口愈合。(3)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

如气血充足,外科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如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面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4)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四、疾病辨证。

1.疮疡局部症状的阴阳辨证要点:

2.部位辨证: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3.辨肿的性质:

4.辨痛的原因:

5.辨痒**:风胜、湿胜、热胜、虫淫、血虚。

6.肿疡和溃疡做痒。

7.辨脓的有无。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9.应指: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2.内治法的具体运用: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3.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4.养胃法: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

5.药物**: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6.箍围药。

7.提脓去腐药。

8.手术**: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法、挂线法、结扎法。

9.切开法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形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普外。一、疮疡。

1.**病机。

1)**: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4.疖的诊断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 麻风

麻风又称大风 疠风,是因感受风邪疠毒而致肌肤麻木不仁的慢性传染病。素问,长刺节沦 云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坠,名曰大风。科正宗 云 其患初起,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其症最恶。故曰,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以主要侵犯 粘膜与周围神经 病程...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 黄水疮

黄水疮,又称滴脓疮 天疱疮,是一种发于 有传染性的化脓性 病。外科正宗 黄水疮 云 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 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 脓痂 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病机 夏秋...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 疣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中医外科学 考点笔记 疣。疣是一种发生在 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 手背 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 疣目 枯筋箭或瘊子 发于颜面 手背 前臂等处者,称扁瘊 发于胸背,皮损 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 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 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