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初探

发布 2021-03-09 15:37:28 阅读 5164

作者:邱峰。

中心校:仲兴中心校。

参赛科目:教学**。

我自踏上工作岗位,一直在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非常关注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随着新课改全面实施的今天,新的课程标准在各方面也都倡导了新的理念,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弊端,极大地制约了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切实进行革新。

一、改变作文脱离生活和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作文指导上,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经常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而到了高年级后期,还增加了带有评议性质的“今日新闻之我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其次,老师参与其中,事半功倍。学生对于新闻的搜集不免有着方方面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搜集渠道单一;新闻素材有些大而不着边际,有些小而索然无味。

要克服这些不足,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参与其中。我经常从报刊、电视、网络中搜捕一些生活气息强的新人新事,然后与学生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新闻的方式拓展题材的做法,已经小有硕果,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笔下写出新鲜事物要改变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即改变只重“怎样写”而忽视“写什么”的倾向。

从而,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避免生编硬造,空洞乏味的现象。在指导学生观察中,还应让学生把感情投入进去,用真情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乐趣。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了真情实感。

此外,为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加强学生习作与生活的联系,应强化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尤其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高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改变读写分离和重写轻说的现象。

农村小学生每天一回到家里就相互很少接触,加上学生年纪小,经历不丰富,所以写起作文来就觉得没什么可写。但只要老师有方法,细心地去发现,耐心地去指导,就会为学生打开一条习作上的成功之路。

1.教师要在作文指导过程中言传身教。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教师必须热爱语文,要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必须喜欢作文;写好“下水文”,才能知道水的深浅,也才能把握住指导的重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强大的力量,教师应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成长,在出手的一篇下水文中提高,学生也会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进步。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苦中有乐”,而且是“独得其乐”,不失为一条成功经验。

2.把作文教学与培养观察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为什么会觉得没什么可写,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会观察。

所以,要训练学生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就要把观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指导学生观察,就要教给观察的方法:一要掌握观察的顺序,对景、物、人、事,由于角度不同,要确定好观察的先后顺序;二是把握观察的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反复观察。

指导观察,教师要言传身带。坚持实践在前,指导在后,即教师按观察的重点和顺序先行一步,有了切身感受和体会后,再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做到观前提示,观中点拨,观后总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写是说的深化和升华。

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水平及整个语文学习水平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抓住课文特色,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方法,让阅读与练笔良性互动,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课程改革以后,新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彩,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学生不仅爱读、乐读,也喜欢模仿写作。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学生来说,美文的垂范作用在模仿中更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课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仿一仿,练一练。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有一段文字是描写茂盛的大榕树的树叶的。

我们学校也正好有一棵古老而茂盛的大榕树,学了这一段文字以后,我们也可以仿一仿,写一写。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夏季是榕树最茂盛的时期。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连着一簇,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鲜亮,绿得可爱,看着叫人舒服,心里充满希望。”学生说在没学课文之前,他们每天都看着这一棵榕树,每天都在树下活动,曾经也要求他们写过,但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怎么去描写,在学习了课文之后,经老师一点拨,就知道可以这样去描写了。又如老舍笔下的《猫》中有这样一段: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在这段话中老舍先生用了很多描写人的词语去描写猫,字里行间透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学了这段文字以后也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描写一下自己喜欢的动物。再如《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参观游记,文中这样写: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门,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作者把自己的观察点和浏览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使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晰。学习了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明白了参观游记就应该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教材中可挖掘的地方很多,可以是美的文句,美的想象、美的构思、美的细节‥‥‥因此,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读写分离的倾向,要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传递写作要领,并根据阅读内容适时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不断积累和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使他们逐步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成篇作文的水平。

三、改变教师“精批细改”和重“改”轻“评”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农村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作文批改是由教师一包到底。这种批改,费时费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学生往往拿到被教师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时,只简单地看一下教师的评语或所给的分数就了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原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小学作文批改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的能力上来,要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品味,自己动手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作文。要废除“精批细改”的做法,要精“批”巧“改”,尽量少改。应根据每次作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适当的批语,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和批改方向或做少量示范性的修改,再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修改;应尽可能采用面批的方法,使学生更直接准确地领会老师的批改意图;应注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进行适度的褒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批语的运用上,应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评判式的语言形式,而应多用一些启发性、商量性或含蓄幽默的语言。当然,老师还应在学生自改互改的同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技巧。这样,便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作文修改权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乃至整个作文水平便会得以提高,教师则可将自己的劳动变无效为有效,变低效为高效,收到点石成金、事半功倍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从学生修改后的习作中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帮助学生反复修改,反复锤炼,多出“精品”。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可循。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使学生能快乐作文,快乐成长。在新课改下的农村作文教学,我认为必须从作文的自身特点和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摈弃一些陈旧的呆滞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

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使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作文技能以及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学生怕写作文”的怪圈,把作文教学真正转移到实施新课标的轨道上来。

作文教学之初探

作者 董雅银。语文周刊 高中教研版 2011年第17期。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学生一提作文便手足无措 坐立不安,在老师布置作文任务时便如临大敌,写完作文时便如释重负,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时缺了一些东西,而学生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作者 孙桂香。新课程 教育学术 2010年第06期。摘要 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习作兴趣的培养,用多种方法调动习作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习作素材,使习作不再是无源之水 在阅读教学中以学文促习作,在借鉴中不断提高 重视习作的评价,在评价中不断汲取经验,让习作不再成为困难。关键词 兴趣生活学文评价。作...

初探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真实体现。课程标准 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 社会 人生的独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