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发布 2021-03-06 12:33:28 阅读 2825

二、第二步:对学、群学。“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学习对子”是指学习小组内相邻层次学生相互结成对子,进行学习帮扶,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一)对学生的要求:

1.先对学。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后群学。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单位,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3.

深入**。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一点同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在教师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教得学生没有问题才算成功。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创造始于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二)对教师的要求:基本上同独学环节的要求。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三、第三步和第四步: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一)小展示和大展示的区别。

“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对学、群学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习组长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展示的基本要求——展示要体现“四性”展示绝不是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

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展示,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一定是“提升”。为此要突出展示的“四性”:即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⑴问题性:所谓问题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一般在大展示环节不展示导学案中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内容已经在小展示或者之前的学生独学、对学或者群学中解决完成。

⑵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比如在分工上可以有人负责解题步骤或基本思路、有的负责解题方法和疑难解析、有的负责规律总结和问题拓展等等。 ⑶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⑷创生性:所谓创生性展示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充满了生活性、生成性和生命性的课堂。一堂课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若没有动态生成,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课堂,更不会有“生命的狂欢”和心灵的震撼。

2. 展示行为常规要求 ⑴聚焦问题 ① 准备动作要快、静、齐。减少准备的时间。

无论是展示者,还是听展者,都要迅速进入状态。②聚焦时要避免学生“平行站位”,要有层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站在最佳位置,不影响听课。 ③班额较大的班级,由于受空间限制,尽可能减少无谓的走动,前面的同学要做到不遮挡后面同学的视线。

⑵对展示学生的要求①展示者提前进入预定位置,上组展示评价完,自己迅速到位,不耽误时间。②展示者面向全体同学,讲解时要用教杆等必要教具,侧身讲解。做好展示的导入,结语及组间过渡。

③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对展示内容要熟知,鼓励拓展性展示,不做无效展示,要把展示内容组织成展讲语,展示时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切忌照本宣科。 ④展示者声音洪亮,语言流畅、规范,切忌啰嗦,准确把握展讲时间,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时间。⑤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根据学科特点,说、学、演、唱,书写、描绘淋漓尽致,达到既传授知识又感染人的效果。

⑥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合理运用双色笔,板面设计要合理、规范、美观。为了节省时间,板书一般可以放在群学或者小展示时进行。⑶对听展者的要求①站位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听展。

②坐要端正,不能伏案托腮;站要直立,不能抱膀搭肩,要做到拥而不挤。 ③认真倾听,听展时要闭口,切忌中间插嘴,私下议论,嘲讽取笑。④听展者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不放过每一个难点、疑点,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⑷展示中的质疑对抗 ①展示环节中,在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②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③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彰显个性,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④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⑸展示中的评价①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切忌将征询的目光投向老师。②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语言规范、简明扼要。

③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⑤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三)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智将在展示环节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是考量教师综合素质的最关键环节。概括地讲,我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追问、点拨、引导、启发和评价上。

而不是讲解、讲授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 1.学情调查。组内小展示时,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巡视指导和学习组长的反馈。

教师就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2.

适时引导点拨。大展示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够深入,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达上,或者迂回不前的质疑对抗甚至偏离主题的拓展延伸上,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类现象更为普遍。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这一环节易犯的错误是缺乏耐心和等待,容易“抢权夺位”,即过早地抢学生的话语权,夺学生的主体地位,走入传统教学的惯性里去。原本即将到来的精彩生成往往被“扼杀”在萌芽状态里。 3.

即时性评价。教师及**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即时性点评。

4.备课预设很重要。教师通过这一环节的亲身体验,能够感受到课前的预设非常重要。

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作相关的预案准备,预设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尽量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即使这样,也同样会出现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好地促使学生去**知识的奥秘,去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作为教师也不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讲坛圣人,真正回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成为学生平等中的首席。真正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

四、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一)对学生的要求 1. 整理学案。

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画知识树或知识纲目),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2.

对子检查。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尤其是双色笔标注的问题的落实。

3.学习反思或学后记。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二)对教师的要求 1.组织达标测评。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

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关注潜能生。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2.学情调查。教师要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做好记录,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第三部分说明。

一、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

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化,**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题”,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次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上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次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

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一)、导学案设计常见误区:

1、导学案设计教材化;2、导学案设计教案化;3、导学案设计习题化;4、导学案设计层次单一化;5、导学案设计封闭化。(二)、导学案使用常见误区:1、没有把三维目标统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2、重课前预设,轻课堂生成(课上二度设计)。3、重导学案使用,轻教材使用。4、重导学案的使用,轻导学案再设计。

5、重统一性评价,轻差异性评价。(三)导学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1、导学案贵在“导”,重在“学”;2、导学案是对教材(文本)学习的二度设计;3、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载体(工具);4、导学案的设计重心在于问题设计和策略设计。

(四)导学案编写的原则: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2、导学性:

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3、**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4、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5、开放性:

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6、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7、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8、实践性:

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1.

预习课型:应侧重于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相应的小组学习辅导,并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

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由侧重于“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

在课堂环节上就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性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4分钟;独学—7-10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及准备时间)—23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

具体情况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上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预习是关键,我认为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

展示是提升,展示不是为展示而展示,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撰稿人詹芳。

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一,结构。课前。1 预习自学,问题。2 完成学案,训练运用。课中。1 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3分钟 2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7分钟 3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26分钟 4 清理过关 4分钟 5 当堂检测 5分钟 课后。修订学案 完成训练。二,基本要求 1,创新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

高效课堂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基本模式。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交流 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课堂教...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效课堂基本课型和教学模式。中心发言人姚代利。一 高效课堂的基本课型有以下三种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可设置 预习 展示 反馈 三大模块 预习模块主要任务是 明确学习目标 生成本课题的重点 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展示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展示 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