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课“去高考化”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发布 2021-03-05 18:53:28 阅读 1369

摘要: 高中阶段以应试为目的、以分数为旨归的写作训练模式下,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情感虚假。大学写作教师面对因袭“高考化”写作习惯的学生,应当有针对性地采用“去高考化”教学模式,为初入大学的学生重新建立起新的写作思维与学习方法,从写作观念、课堂结构、作文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以期真正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写作素质。

关键词: 去高考化大学写作课作文教学模式

身处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写作能力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对于中文系学生来说,这项能力更重要。然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令人乐观。

个中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许需要追溯到高中时代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模式上。“高考模式”的作文训练沉疴已久,禁锢的不仅是表达的自由,还有思维创新、积材视野、情感畅达。这一人称新时代的“八股文”及其唯分数为上的训练体系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不能尽快消除,那么,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写作素养几乎就是一句空话。

大学阶段写作教学应当尽量摒弃高考式训练思路,建立一种“去高考化”的全新写作理念、课堂结构及训练与评价模式。

一、摒弃应试目的,建立“去高考化”的写作教学理念

所谓“去高考化”,即首先消除高中规则性作文体式在初入大学校门学生身上生成的先天性影响,树立新的写作观,激活其观察、体悟、表达等种种潜在欲望,并找到抒发真情的乐趣。作为一个强调符号――“去高考化”,大学教学模式应当与高考作文训练在目标、方法上有着较大区别。

针对高考作文的训练往往以分数为旨归,教师会不断揣测出题者的意图,将学生作文主题一味往“伪崇高”路子上赶,那些大谈美好理想、爱国爱民、崇高道德等高大上的观念被认为才是唯一正确的主题,刻意拔高他们当前对事物的理解程度,忽视学生思想意识是一个通过逐步认知才能生成的过程。教师不关心学生在人格、心理、个性方面的发展,只是一味灌输社会主流意识甚至让他们强加在文章中,使学生写出的作文中既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又无法体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

为了使大学写作教学走上科学而有效的轨道,必须有针对性地帮助刚刚从高考中走出来的大学新生,对其写作观念进行重新定位。改变高中阶段为应对考试、获取分数而写的观念,树立“我手写我心”的自由作文理念。鼓励学生“抒真情、写真意”,丢弃从前并不为自己理解的假、大、空式作文主题,用文字释放对生活最本质的思考,使文章真正为自己而写,而非为分数而写。

文字承载的目的一旦指向明朗,其他诸如材料与结构、主题与表达等各种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教师应当从提高学生写作素养入手,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心感受,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和有创意地表达。平时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审美及想象等能力,加强来自于生活与身边人事的素材积累,从大量经典作品阅读中获得写作技巧,领悟写作方法,点燃写作激情,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本能需要,多给他们写作自由,少一些限制思维的条条框框,不为考试不为分数而写作,学生才能激发自己的生命本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1]。

二、改变课堂结构,用“分组教学”模式激活写作课堂

以高考为引领的高中作文训练,从命题到成文,学生皆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观的写作意识受到限制,使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写作中主体意识淡薄,写作动力低落,完全处于被动写作情绪之中,怎么能够写出带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的写作课成为学生厌恶与排斥的课堂,写作教学效率低下自然成了意料之中的事。

大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应当改变那种“老师定方向,学生来迎合”的作文教学程序,建立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来引导”的新型课堂结构。对学生来说,步入大学生活殿堂,是人生一种全新的体验,是时候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思想深度且自由抒放地写出心中的真实感想。教师当要在此种氛围中因势利导,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区别不同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倡导个性与创新,还写作以自由活泼舒放的本来面目[2]。

充分激活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写作课堂“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方式。具体做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组5~8位同学,当然,为使各组写作水平均衡,分组时应兼顾良莠搭配的原则。教师讲解写作理论与案例过后,都根据课程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交由各组思考。

每组首先在成员之间开始**与商谈,对写作案例进行分析与解读,从而自己总结出写作理论、吸纳写作技巧。这一步骤结束后再由每组派出代表,对集体思考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当众宣讲。组与组之间可以观点不同、各执一词,进行论辩式交锋。

在此过程中形成思想交错、观念互补,在相互切磋和交流中,实现辨识、积累、碰撞、精进,从而达到写作能力大幅提高的目的。

分组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及互补,对写作构思与表达是大有裨益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中以来“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写”的单一教学态势,避免传统大学写作课堂“理论满堂灌,作文课后练”的陈旧教学模式。使课堂活跃氛围倍增,学生兴趣浓厚,教师因激活了一座智慧的宝库而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三、改革作文评价机制,摒弃应试作文的生硬批改模式

作文评价是对学生写作成品的检测与评估,是作文价值呈现的完成环节。如果评价得当,对学生的写作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出其写作热情。高考作文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个别评阅者的认识之上的。

日常评价者是任课的语文教师,考场作文则是阅卷者,尽管现行高考作文阅卷制度用各种依据、标准、做法降低误判和判偏,但由于阅卷者见智见仁,个体差异极大。同样一篇作文,在甲老师可能给满分,在乙老师则可能只给及格分甚至更低。且高考作文阅卷任务极为繁重,平均每篇作文耗时不足1分钟,作文能得多少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很玄乎的事。

这样的评价方式逼得学生把提升写作水平的工夫花在开头和结尾等形式技巧上,而不注重文章整体与内涵。 考前训练作文的评价同样可能流于形式。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批改作文时间紧张,一些老师“重写而轻评”,就算是认真评改了,其评语往往侧重于从形式或表达出发,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性与创造性。

这与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同时,教师常常依照高考阅卷老师的喜恶,对学生作文用“裁判”眼光加以审视和挑剔,看到的是“问题”,挑出的是“毛病”,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没有发言权,对老师给予的评价与分数只能被动地接受,许多创新思维就淹没在了这种生硬武断的考场作文评价体系之下。

大学写作评价应当打破师生之间存在的这一坚固壁垒,弱化教师的“裁判”与“教主”身份,把作文批改当成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宝贵机会。教师如果能放低姿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各种思考、各种感情,就会获得学生的深深信任,以文章为契机,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批改文章的过程会变得饶有兴致。

作文批改对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来说,其重要程度可能并不亚于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那里得到的每一点鼓励都会转化为写作的动力,教师具有针对性的写作建议及恰到好处的点评,对尚且处于探索和学习中的学生来说将犹如醍醐灌顶,启发他们的心智。因而,大学写作教师应当更慎重地对待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以发展式评语替代高中作文评阅的批改套路,进行认真而公允且相对宽松的评价,在文章中努力发现亮点,给予鼓励,大力倡导个性化的写作及作品中的创见性思考[3]。

除此之外,改变评价人单一身份也显得十分必要。大学生随着心智与阅历的成熟,其鉴别与分析能力也在相应提高,有的学生可能写出的文章普通,但是在评价他人文章上却很有见地,教师不妨对这一类同学进行指导,请他们当一当写作评价人,或以作文评阅助理的身份,从旁协助教师进行作文评阅。此外,还有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的“交互式”作文评阅法,在学生写完课堂片段作文后,教师随即进行当面评价的“面批式”作文评阅法,都可用来替代传统“唯师唯笔”的评价方式,值得大加**和开拓。

[1]车柏青。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写作》教改初探。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吴娟。新十年高考作文的理性反思。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12.

[3]谭雪。高考作文模式化问题对策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2014.

本**为湖南科技学院2024年教改项目《大学写作课“去高考化”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

个性化作文教学模式探析

作者 杨丽兰。语数外学习 下旬 2013年第10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初中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开始强调创新性和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写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和兴趣,来进行谋篇和写作,并且根据生活中的经历来积累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打...

创新模式,做好个性化作文教学

新校闻。读写指导。创新模式,做好个性化作文教学。程。鹏。徐州。沛县朱寨中学,江苏。摘要 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规定好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定向思维,写作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丰富又...

创新模式,做好个性化作文教学

创新模式,做好个性化作文教学。作者 程鹏。新校园 上旬刊 2013年第09期。摘要 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规定好作文的形式和内容,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定向思维,写作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丰富学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