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之我见

发布 2021-02-26 20:27:28 阅读 2529

中科大附中张淳。

作文教学贵在有效,如何有效?重在使学生对文章的“章法”和“表达”两大构件的了然于胸和驾轻就熟的灵活运用上。“章法”关涉文章谋篇布局,客观可视易于明白不难讲清;“表达”落脚于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两大广袤大地。

而语言表达的称心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对语言文字感悟力的深浅以及对语言文字实际驾驭力的高低。何出此言?因为语言是文章中的情感分子。

我们可以咀嚼分析语言之形象,可以对其蕴含的情感剥茧抽丝直至体无完肤捣碎嚼烂明示其爱恨情仇之归属或定无所居四处流浪之漂泊( 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想要学生学会并掌握某种情感多半是痴心妄想费力不讨好。

所以,作文教学应重点扎根于两大阵营:1、谋篇布局的章法。2、语言形象及蕴涵的情感的分析。其中表达技巧自始至终游走附着于在这两大阵营中并与其须臾不可分。

将作文教学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融入到对每篇经典范文的分析讲解中来,并适时地结合学生习作中的可取或不足之处,两相对照,正反对比,孰优孰劣,自可明了。如此,记忆岂能不尤深?学生印象深刻,成效自显。

此乃我之谓作文教学可取之法。

下面仅就学生作文出现的部分问题,结合经典范文就记叙文的两大构件略为析之。

一、文章的结构章法

谋篇布局搭建的是文章的骨架,是一篇文章之概貌,坚实与否,是否美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情感表达的顺畅明晰与否。尤其一篇佳作,无论就文章章法结构还是语言表达方面,可资学习借鉴授之于学生之处多多。下文仅例举部分做简要分析。

剪裁布局、扣题(点题)、反衬和照应等属于文章结构的营构手段、表现手法。写文章不是记流水帐,根据主旨,需要选材,剪裁。

有学生作文不善剪裁,无关内容也兼容并包于文章中,文章臃肿不堪,文意杂乱。还有的学生写作文往往会在破题之前有一段导题的文字或曰“引子”,然而入题之后,此段文字或曰“引子”便做逍遥云端游之状,再无意与下文牵手,行若已完成先行开道者之使命,大可撇清自己游往独立王国做闲云野鹤。此段“引子”便游离于文章整体结构。

一定意义上,成为文章之闲笔。因为缺乏“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文章整体架构的驾驭能力,所以,闲笔赘段的产生不可避免。然而,大家之笔却不然,佳作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文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游离文章整体而独立存在,都在作者宏观掌控中,都是作者所作的精心安排。

贾谊的《过秦论》前面四段文字叙述秦由盛而衰的历史,时间脉络清晰。剪裁得当。文章由秦孝公写起,而孝公之前的皇帝们的作为略去不写,乃是因为自孝公起始有席卷天下之心,有此之心,乃有强国之策之行动。

孝公之后的几任皇帝蒙故业、因遗策,秦国乃崛起。崛起之内容是为后文衰亡及议论蓄势,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善于剪裁的典范。

一篇文章定题后,须扣题而作。但从何落笔,从什么地方开头?前人讲文章的布局有所谓题前意、题中意、题后意。

一篇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题目前的意思就叫题前意;是题目的中心意思叫题中意;还有题后的意思叫题后意。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首段写的就是题前的意思。写作者游览永州附近山水的情景,根据题目,乍一读,似未扣题。然则这段文字是为反衬西山之怪特的,仍是扣题而做。

所谓题前意是为题中意服务的,是整篇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三个自然段是一前后融合无缝的有机整体,无一赘段,无一冗词。这归于作者剪裁布局的精当。

而且,这篇文章在行文中时时巧妙点题,扣题紧密,结构紧凑。首段末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巧妙点题。“始知”二字,所谓“入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束上文而打开下文。

衔接过渡自然。这是第一次点题。第二次点题蕴含在第二段记游西山中,作者所发的游山之感慨: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暗点。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近尾声处一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未始游”是第三次点明题目中的“始得”, 游于是乎始”是第四次点明“始得”,真正游山玩水可以说从游西山才算是开始,所以题目叫《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处巧妙点题,与文意融合无间,自然而无斧凿之痕。

有学生也注意在行文中不时点题,但往往点题点得很生硬,点得毫无感情缺乏意义。往往是一段文字结束后,把题目单独成段生硬地重复一遍,本意在强调,却与上下文意不能有机融合成一浑然不可分割之整体,成为一完全可以删除之赘笔。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游记文章中四处点题之巧妙之与文章浑然融合无隙庶几乎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大可细细品味,学习借鉴。

经常可以看到,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一些学生不善假于“物”也,喜欢让主人公或所叙事件自始至终单打独斗颇为自恋地自唱荣衰,不懂得借助一些诸如衬托、照应等表现手法、结构章法。致使文章表现手法单。

一、结构平直,缺乏起伏波折变化之姿,结果人物形象、事件意义无法得以突出。

另外,不注意前后文的互相照应,会导致文章中的一些内容游离主旨,脱离文章整体结构框架成为游走于文章内容之外的闲散分子。例如,曾经有一学生的习作,在文章叙事的前半部分,写到了一个穿着打扮、行为语言古怪的人物形象,可是,对这一人物几笔简单的勾勒之后,下文再不见踪影,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此销声匿迹。这一人物对文章事件的情节发展、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画不起丝毫作用,遂成为赘笔。

这是写文章之大忌。

衬托、照应等手法在大家之作中俯拾即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不直接去写西山,而是写了许多其他的山来衬托西山,这种写法,叫作从对面着笔,反衬出西山之“特怪”。

贾谊的《过秦论》处处照应。第二段的惠王、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呼应首段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尾段的议论各句分别与前文四段的叙事文字相照应。

如此结构章法,使文章说理有据,各段文字各表其意却浑然构成一体不可分割。

善用衬托手法,既可有效表达,突出表现对象,也可节省笔墨,修成惜墨如金之正果。 懂得前后文互相照应,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叙事有条理。

二、 语言形象和情感。

文学语言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富有形象性和情感表现力。学生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表现力常常不足。要想有所提高,方法之一,努力使自己使用的文字产生陌生化效果。

语言运用上避熟就生,刻意营造陌生化效果,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并给读者新奇感,加深印象。

柳宗元写文章在用词造句上很注意创新,决不用陈语。这与韩愈提倡“惟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开头一句“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惴栗”是柳宗元的创造,就是“惴惴不安”的意思,但“惴惴不安”是一般的陈语。“恒惴栗”不仅写出了当时他在永州时的心情,也说明了他的处境。为什么“恒惴栗”?

因为自己是个“戮人”。再如,句子“攀援而登,萁踞而遨”中的“遨”与“游”同义,但用在此处比“游”更为贴切,含义也比“游”更为丰富些。“遨”是“遨游”的意思,这里指目游,含有“眺望四周,尽情赏玩”的意思。

通过一个“遨”字,作者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惬意之状悠然之情呼之欲出了。这是用词的贴切了。语言运用上的避熟就生和富有表现力的贴切巧妙地合二为一。

这两个词语极富形象感和情感表现力。这是我们学生要注意学习的地方。

学生习作中,“套语滥调”不少,缺乏创新和表现力、语言形象贫弱的陈语俯拾皆是。甚至一个词语在一篇文章中不厌其烦屡次现身,意犹未尽般回环往复咏叹不已直至文章行将结束仍徘徊流连未有抽身引退之意。这些重复分子,既于强调情感表达主题无关,又与文章谋篇布局行文结构无涉。

结果,只是充当了生动诠释“重复累赘”“缺乏新意”等词语含义的角色。这都是懒于动脑筋的结果。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之我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写作的教学,长期以来,为师生所苦恼。相信许多同行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常常会碰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要么就是不知从 下笔,要么就是满纸空话 言之无物,还有就是写流水账。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我就结合几年的教学体会,...

作文教学之我见

彭州市敖平雅居乐小学王渝。4月21日由于我去听我校一位老师在成都市的阅读教学竞赛课,所以没能听成在致和小学三位老师上的作文课。以致我无法完成听课反思。今天我就谈谈关于起步作文教学时,我的一些做法吧。从二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写作文,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第一步走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写...

作文教学之我见

但是,我觉得作文提升指导课,要立足在学生的原作上,在原作基础上体现出提升。所以教学的重点就应在展示提升和修改上,我们可以在课前批改学生的原作,寻找到最突出的问题,然后精选学生习作中好的和差的例文,多 出示之后,让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明确好在 不足在 提出修改意见 然后再出示相关文段,让学生去修改 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