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
m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
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认识线段、会画线段。进度安排:认识线段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2课时我们身上的尺课时单元练习2课时机动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
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3、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4、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5、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6、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7、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
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到**是一条线段?
8、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9、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二、教学画线段。
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
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
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
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二、新授。.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
为什么接近8厘米?(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题。学生独立完成。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题。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一、复习口答。
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
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二、课堂练习。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床长2()
粉笔盒高8()
黄瓜长20()旗杆高15()
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
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
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三、用学生尺量。
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
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2、
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
度吗?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五、全课总结。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
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
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认识厘米。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第50 52页的例题及 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观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米 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学会用 厘米 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会画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单元计划
五 厘米和米。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能正确地识别线段,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2.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话制定长度 限整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