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物理第五章光现象

发布 2020-11-13 23:58:28 阅读 2611

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北师大版教案第五章光现象。

单元要点分析。

教材内容。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折射。其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现象,也是贯穿本章的核心内容。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都要用到光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日食、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作用的基础。

平面镜是生活中最普遍常用的光学用具,应使学生知道它对光的作用和成像情况、成像原理。有关颜色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许多光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的事例,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和实验基本贯穿本章各节,每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本章在科学**方面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并掌握“等效替代法”应用。

主要内容安排:

1、初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初步认识光的色散现象。

2、认识光速比声速大,明确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小。

3、通过实验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反射使光路是可逆的。

4、认识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

5、通过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进而用光的反射定律说明平面镜成像的道理,提出虚像的概念。

6、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能够应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

教学目标。1、 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2、 简单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弄清颜色之谜。

3、知道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4、通过实验**,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5、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6、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7、结合平面镜成像实验,体验科学**过程,认识“等效替代法”应用。

8、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并能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

教学重点。1、认识光在直线传播,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认识光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

3、实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光的折射定律,并能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物理现象。

教学难点。1、实验**光的反射定律,认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2、实验**平面镜成像特点,认识“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3、应用光的反射定律从理论上解释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并能应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简单的现象。

课时安排。第一节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 1课时。

第二节光的反射1课时。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课时。

第四节光的折射1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节光的传播与物体的颜色

教学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什么是光源。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o8m/s,会根据公式s=vt和公式t=s/v计算光传播的路程和时间。

4.简单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重点。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小。

教学难点。1.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一些光学现象。

2.实验**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

实验器材。激光演示器,装有水的大小槽,三球仪,硬纸板,动物头型的硬纸板,白炽台灯,厚的玻璃砖,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片,三棱镜,屏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光现象,没有光,人们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人们必须研究和利用光。

问:“我们的眼睛能看到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才被我们看到的呢,还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有这种本领呢?”让学生简单发表见解。

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在漆黑的屋子里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证明。因此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太至关重要的了。

所以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要学习一些有关光的知识。

二、光源。1、定义: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人们看见东西的条件是什么?

什么叫做光源?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光源?什么是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学生看书后简要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进行概括,人们要看见东西的条件是必须有光射入人们的眼睛。结合人造光源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努力学习,努力探索,为人类造福的思想教育。

2、分类: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一切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这里可以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启发他们找出这些光源的共同特点:能够发光。

然后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最后小结:大到太阳小到萤火虫,它们都能自己发光,它们都是光源。

问:“月亮是光源吗?”尽管看起来月光要比萤火虫发的光要亮得多,但月亮不是光源。

三、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传播及怎样传播。大家在小学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能否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对学生所举的例子进行评析,接着补充一些例子。例如,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在电影院中可以看到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太阳光束是直的。

教师对上述的例子进行归纳概括,光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传播路线是直的。

实验**:完成书第62页的实验。

演示: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光怎样传播,启发学生分析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透明介质中。

演示时,为了看清,可以点燃几根香烟,在空气中形成烟雾,以增强演示效果。

2.讲台上放置点亮电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透过硬纸板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硬纸板孔和光源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由此为下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利用上述实验和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用激光演示器发出光束垂直向水槽的侧面投射,为使观察效果明显,在水中加入适量牛奶并搅拌均匀。

4.让激光演示器发出的光束垂直向厚玻璃砖表面投射,观察光束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情况。

观察结果:光在水、玻璃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小结:由实验我们看到光能够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传播路线是直的,但光在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演示:让激光演示器与厚玻璃砖拉开适当距离,斜向厚玻璃砖投射,让学生观察,在空气和玻璃砖中,光束都是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表面传播方向改变了。

实验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四、光沿直线传播原理的应用。

1.激光准直。

演示:在三张硬纸板上同一位置穿一小孔,拉开一定距离垂直固定在讲台上,在小孔中穿过一根棉线并拉直,使学生看到小孔在同一直线上,让激光演示器发出的光束沿小孔穿过,随便移动一张硬纸板,光束就无法穿过三个小孔了。

教师:实验中我们看到,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可以确定或检验物体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激光准直。

2.解释影子的形成。

演示:用白炽台灯照射教室墙壁,把动物头型的硬纸板放在灯和墙之间,墙壁上出现动物头型的影子。

让学生看书第63页图5-4,发表看法后,教师说明,光只能在透明介质中传播,如果传播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影。

3.解释日食、月食现象。

演示: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根据课本第63页图5-5、图5-6分析成因,只要学生明确,太阳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日食;当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月球进入地球的黑影区,就形成了月食。

课堂练习:说明排队列看齐,打靶瞄准“三点成一线”的道理。

五、光速。教师: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

思考: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启发学生得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

1.到底光速有多大呢?

教师: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大,测量极困难,测光速需要很大的距离和极精确的计时,伽利略曾让两个人各带一盏灯相距1.6km测定光速,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探索,不断改进实验装置,较精确地测定了光速。现在公认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等于3×108m/s,相当于1秒钟内绕地球七圈半。

接着介绍;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在空气中光速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认为是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3/4,在玻璃中的速度是上述值的2/3。

2.计算光传播距离和时间。

根据s=vt和t=s/v可以计算光传播距离和时间。

例题:织女星离地球距离约为2.6 ×1014km,我们仰望天空看到织女星所发的光,实际上是多少年以前织女星发出的光射到眼里?

已知:s=2.6×1014km,v=3×108m/s=3×105km/s

求:t解:t=s/v=8.67×108s 8.67×108s=8.67×108×年≈27.5年。

答:人们所看到的是织女星27.5年前发出的光。

六、物体的颜色。

1.光的色散。

演示:书第64页图5-7实验。

教师:让一束阳光射到三棱镜上,同学们可以看到经过三棱镜后,阳光变成了一个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表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课题 运动的描述。主备人 周高强备课时间 2013.8.29执教人 周高强。教学目标 1 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2 知道参照物。3 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教学重难点 1 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

八年级物理教案

4 测少算多 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先测出其中的一小段,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5 平移法 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代替。五 误差。1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 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客观因数测量仪器的不精确 实验方法初略 实验原理不完善 环境对实验仪...

八年级物理教案

引言科学之旅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物理?2 知道物理研究的对象。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学习物理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 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