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积累热身:
1.出示: 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二、揭示课题。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美丽的大自然总令人神往。今天,继续跟着两位旅行者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去感受、去领悟《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三、重温谜面。
1.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在山谷中存在着一个奇异的景观, 景观。
奇异在哪呢?
投影“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板书:雪松)
出示)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2.从“始终”和“谁也不知道”你能读懂什么?
直到, 1983 年的冬天,这两个旅行者揭开了这个谜底。
三、解读谜底。
1.找寻谜底:
1)快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这两个旅行者发现的谜底是什么?用“ —划出。
2)出示谜底:
从这一谜底中,找到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
一是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二是雪松有一个本领。)
2.感受雪大:
1)东坡雪大,这雪大到什么程度呢?文中有三句话写到山谷的雪。
出示“ 1983 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漫天飞舞的大雪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积累雪大的四字词语。
边想象画面边读。
继续浏览课文第 3 自然段,找到雪松的本领。
3.感悟本领:
1)雪松的“这个本领”是什么?
2)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3)雪松的这个本领简而言之,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依次是哪四个字?
标出:积、弯、落、弹)
4)在朗读中好好品味。
5)在恶劣的环境下能生存下来的人老师送给他一个称呼 ——强者(板书)过渡:可有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
4. 组织辩论:
出示:雪松有什么了不起?面对漫天风雪,首先想到的就是弯曲。为了生。
存下去,居然向自己的对手弯腰低头,它这种弯曲就是奴颜婢膝,是苟且偷生 ! 雪松根本就是一个懦夫!!)
5.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
6.指导朗读。
四、感悟启示。
1.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两位旅行者深受启发。自由读课文。
用“ ”线画出旅行者受到的启发。
自然段,2.指名回答。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
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的机会。”
3.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采用哪两种方法?(板书:正面抗争、弯曲**)
4.交流像雪松一样采取弯曲策略,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
出示: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在文章结尾揭示中心,这种写法叫篇末点睛。
5.课文、名人轶事、生活中的例子、名言俗语,这些都告诉我们 ——齐读“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6.面对外界的压力,课文中谁采用了正面抗争的方法吗?(杂树)用“因。
为所以”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7.说话训练: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者。
是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
我们应。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课文17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充分预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3 借助课文规范的语言进行说 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 17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
17 山谷中的谜底。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习生字,理解词义。3 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自主 合作 法。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有事生共同讨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2.分角色感情朗读法。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指导朗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7《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17 山谷中的谜底。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 课后四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2 能正确 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给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1 学生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2 山谷中有什么谜底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