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下 第六单元测评

发布 2020-07-24 11:22:28 阅读 1293

六年级(下)第六单元测评。

一、文言文阅读(50分)

一)默写并根据要求填空。(22分)

1.王维《鸟鸣涧》中以动衬静的诗句是本学期课本中我们学过他的另一首诗是请写出其中两句:

2.惊飞远去的鹭鸶,在碧山的掩映下,就像一树洁白的梨花在晨风中飘落。杜牧《鹭鸶》一诗中写出这种意境的两句诗是。

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另一首诗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3.冰心的《春水》一诗中作者用一句,揭示了墙角的花狭隘的原因。

4.《论语》中强调学习时温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论语》中阐述了由浅入深的境界的句子是。

5.《诗经》中有一句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八则中与此意思类似的句子是:

。(3分)6.写出两处你所知道的《论语》八则以外的孔子名言:(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8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上面两段文字选自《论语》,孔子是末期伟大的。

学派的创始人。南宋朱熹把中庸》、《大学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6分)

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5分)

1)学而时习之时习2)人不知而不愠愠。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知。

9.第一则的三句话各有侧重,分别阐述了学习的和3分)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二则的感受,字数80字左右。(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0分)

任末勤学。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或依林木之下暗则缚麻蒿自照。

负笈从师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常以净衣易之。

1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2分)

答。二、现代文阅读(5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10分)

1)后来爬山虎长大了,细细腻腻地爬了一墙,西墙就长满了无数的耳朵。我说出这个比喻时,我和小妹越看越觉得形象,就在墙根下笑得像两只滚瓜。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

有这样的父母真是福气,我心底的诗心应该是在那时就种上了。(摘自《西墙》)

2)我(爬山虎)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目前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有 0.96平方米,绿地覆盖率只有11.

7%。房屋毗连,空地渐少,大量开辟庭院的可能性较小。 而我只需利用围墙一角,便能生根发芽,攀墙生长。

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2年, 墙面的绿化覆盖面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我的这个本领,是其他植物望尘莫及的。

14.第一段文字中,作者将一墙爬山虎称作“耳朵”这个比喻好不好“请简述理由。(3分)

15.这两段文字都与爬山虎有关,但表达方式不同,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提示:表达方式是指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2分)

16.第二段文字的画线句都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但所起的作用不同。句是为。

突出 ;句是为突出

。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7—16题。(40分)

卢纶并非臆造。

号称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有一首《塞下曲》很有名:“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对这首诗提出了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报刊曾刊登文章讨论,大都认为华罗庚说得对,把归雁和大雪扯在了一起,是卢纶搞错了时序;同时,既然是“月黑”,就不可能看见飞雁,是臆造。

有的说只有“把‘月黑雁飞高’看作‘单于夜遁逃’的比喻”,才好解释,否则是说不通的。有的更认为“第一句是败笔,牵动全诗,要是没有这句该多好。”

我却不这么认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说的是常理。这个“北方”,也许指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吧,雁的南归在秋天,雪的飘落在冬天,是不在同一时段内的。

但在唐代的塞上边地,就不是这样的情形了。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说明那里中秋就下起雪了。其实,在西北地区海拔高的地方,气候寒冷,天气多变,与四季分明的中原是大不一样的。

所谓“怀抱火炉吃西瓜”,说得的确不假。前年八月,实际上只是农历七月,算起来才是初秋,我们取道张掖,过扁都口,翻大坂山,去西宁。一路上,忽而朗日高悬,忽而风雪迷漫,我们也没有太大惊异,以为本来如此。

如果这时有大雁南飞,非但不惊奇,也许还会感到有点早。祁连山一带尚且如此,而唐朝的将士还要远征“天山路”,那就更是可想而知了。我想,如果华罗庚在读卢纶的《塞下曲》之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些感性的体验,就不至于产生上述的疑问,也不会一概而论了。

因为这种现象虽然是特殊的,但它却是真实的。而卢纶,贞元时曾在河中节度使军幕中任过元帅府判官,有边地征战的阅历,他那样写无疑是十分自然的,用不着造作。李颀《古从军行》中“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的诗句,所描述的不也是这种情景吗?

至于“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的确是见不到的。其实诗人也端的未着一“见”字。见不到,未必听不到,想不到,不存在。

这似乎更不成问题了。据说大雁的迁徙是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表现出惊人的勇毅。它们从来不会迷路,因为据科学家研究,它们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灵敏地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准确无误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每当深秋,月黑风高的夜晚,总会从云间传来大雁的鸣叫,便想到它们正在飞过我们头顶的上空,不禁发出伤时感世的慨叹。当然,古代对它们具有的特异功能大约是尚未认识的。

由此我也就想到,数学家和诗人的思维方式的确是不太一样的。数学家的判断,总是用已知的定理和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合乎常理的结论。而诗人却是在表达此景此境下此时此刻的情感。

二者大概是“按理说”与“这一个”的区别。“这一个”则往往是特殊的、非正常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确”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用数学的观点看是不能成立的,用诗的观点看不但可以成立,而且很好。

何况《塞下曲》只是写实,而并没有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因此我常说,在更多的情况下,诗不在正误而在优劣。

总之我认为,卢纶的《塞下曲》并非臆造,因为它真实地写出了特定地域天气的恶劣,自然条件的严酷,从而烘托出征战的悲壮,诗气尤其慷慨苍凉。

17.文中提到的数学家华罗庚,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他写的一文。(2分)

18.联系上下文,说说第段中加点的“这么认为”指的是什么。(6分)

19.本文的观点是 (4分)

语文六年级下第六单元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下 第六单元试题。一 快乐认识新朋友 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d n y n n i h n zh n f n f n sh o y n ch hu ru o y qi n k n m hu n f n 二 辩字组词。4分 1 练炼 习 钢训煅 2 以已 经 前为所 三给多音字组词...

六年级下第一二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检测题。第一部分字词 共35分 1 读拼音,写词语。10分 du n li n y u y ch y ng zhu n x n zh zh bi n p o f ng zheng s yu n m i b sh ng sh u 2 对比组词。5分 熬哄侵援诲 遨烘浸缓...

2024年六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

遵义县2014年春季学期第六单元。小学六年级语文试卷。一 基础知识。1 看拼音,写词语 10分 xi xi n m y m n k s c i b n l n zh n f n l n y n y j sh zh m 2 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3分 喝住 h h 矜持 j nj n 抿嘴 m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