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1教学比较与反思北师大版

发布 2020-07-22 18:16:28 阅读 6903

圆锥的体积。

一、教学片段: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由我来示范操作:用的是一对儿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将空圆锥盛溺水倒入空圆柱,正好三次注满。

然后问学生:“这样的实验说明了怎样的一个规律?”

生: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l/3。(板书: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l/3)

师:刚才看到大家都这么有兴趣,老师让你们也亲自来操作一下,并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好吗?老师这里有些材料,分四人一组,先商量好,再由组长的带领下操作,看看我们的发现对不对。

说明:给出的材料有一部分是等底等高,另部分不是等底等高的。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规格各不相同)学生实验后汇报:

生1:我们组发现接近4倍。

生2:我们往空圆柱里灌水,才灌两次,就差不多满了,圆柱的体积应该是圆锥的2倍多一点。

生l: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l倍。生4:哈!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8倍!生5:我们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1……

师:哦,好像大家的发现和老师有些出入!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刚才的发现正确吗?

生6:正确,我们组就是发现了它们之间确有3倍的关系。生7:有的圆柱和困圆锥之间是3倍的关系,有的不是。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讲的都是事实,非常好!但老师和很多同学心里肯定有疑问了哦!

问:(指着其中的些)为什么这些圆柱、圆锥体积之间存在3倍的关系,而那些不存。

在呢?师:你能找到每组圆柱、圆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师生归纳总结: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

二、教学评析:

本课的教学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含有不等底等高的情况,最后师生通过对比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得出圆锥体积应该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这一规律。以上教学,将师生实验的环节复合交叉,看似混乱无序,但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学生学的主动,经历了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

而这些目标的达成正是借助“错误”资源来完成的。

课后,有位学生跑到我跟前喊着小嘴说:“老师!你偏心,不给我们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我们当然得不到它们体积之间3倍的关系了。

”我笑了笑,对她说:“没有你的‘错误’ 验证,哪能反映出其他组的正确呢?这个规律的完善,你的功劳是最大的呢!

古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有了这样经历的你,我想以后对这个规律理解、运用定会是最好的。

”应该说,数学领域中思考问题往往会经历若干碰壁,才能最终找到解怯。而这样的碰壁与探索的过程在教科书上一般是看不到的。把思考,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展现给学生看,本身就让学生学会这道题的解法,又学会了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做教师的也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很是发人深思的一篇反思。的确,如何“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面临的最大困惑。

吴老师用他的反思向我们证明:只要教师做教学的有心,用心之人,必定会给孩子们带来教学上的春天。

年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1教学反思西师大版

今天教学了 圆锥的体积 我采取了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的方法,把实验放在课外让学生进行,学生在课下获得了直观的实践经验,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当然,也有许多收获。一 收获 1.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标题 大学生 负债消费 成潮流 2004年3月18日。4 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是否会经常去光顾?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 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 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范文。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没有采用 转化 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出示例5,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 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