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发布 2020-07-22 18:17:28 阅读 9979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1课时反思课题:《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反思内容: 例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结合具体的实例,按“再现实物表象→抽象立体图→探索特征→认识长、宽、高”的顺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再现表象,激活经验。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说一说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再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又丰富了感知。

抽象图形,修正表象。通过观察长方体,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引导学生不断修正、抽象已经形成的实物表象,使其更准确、更清晰。

在此基础上,揭示标准的长方体,以及面、棱、顶点等概念。

自主活动,发现特征。教材让学生再次观察长方体模型,并通过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以几个问题:

一是在交流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已经知道有关长方体的哪些知识?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下面的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观察长方体模型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像长方体的样子,并试着描述或画出头脑中的影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三是探索长方体的特征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归纳长方体的特征。例2是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索正方体的特征,并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

第2课时反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反思内容: 几何体的展开图是用二维的面表现三维的体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既能够促进学生准确把握其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又能为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作一些准备。

教材通过沿着棱把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做好课前准备。

课前要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如: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剪刀等,并在纸盒的每个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或给每一个面编上号)。⑵突出实物和展开图面的对应关系。

教师示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正方体的每一组对面,记住每组对面的颜色(或编号),并按例3所示的步骤将正方体展开。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后,要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相对的面。⑶变中求同,感悟规律。

在组织操作时,既要放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将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让正方体的六面互相连接着,不能互相分离”。反馈时,可以让学生把正方体复原,先说一说自己是沿着哪几条棱剪的,再将展开图展开,分别指出三组相对的面,以帮助学生体会展开图中六个面的排列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试一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探索长方体展开图。教学时要组织好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的每个面和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发展初步的空间想像能力。

第3课时反思课题: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1》

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且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要计算的面的个数是不一样。因此,教材没有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从现实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灵活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例4主要教学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题意。

要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理解“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同时,弄清如何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初步感知长方体表面的计算方法。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

交流时,要让学生具体地说一说是怎样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和的?⑶通过比较和交流,理解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基本方法。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说一说“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学生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自觉地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中来。因此,教材没有出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例题,而是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自主解决,又一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

第4课时反思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2》

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书p42页练习二的第。

一、二题。 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的能力。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

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针对某些典型的错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第5课时反思课题:《体积和容积的认识》

反思内容:学生的空间知识**于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教材十分重视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初步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感受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6按照“物体占一定的空间→物体的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抽象体积概念”的认识线索,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体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实验活动,首先,呈现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第一个杯里面盛满水,第二个杯里面放着桃,通过把第一个杯中的水倒入第二个杯中的实验,说明“杯中有一部分空间被桃占了”。接着,在第一个杯中放入一个荔枝,继续通过往两个杯中倒水的实验,说明“桃占的空间大,荔枝占的空间小”。

然后,呈现三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通过“说一说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想一想,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引导学生归纳体积的含义。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第一,组织第一次实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说理,充分体会“空间”一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联系四年级下册认识的容量的概念,体会玻璃杯中的空间就是指玻璃杯的容量,第二个杯中的空间被桃占了,所以,盛的水比第一个杯子少。第二,组织第二次实验时,要通过比较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大小不同,所占的空间也不同。

第三,在揭示了体积的概念后,要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物体的体积。如:文具盒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体积等。

例7结合实例认识容积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比较两个盒子里容纳书的体积的不同,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容积的概念。

此外,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升和毫升,教材对容积单位的认识作了相对简单的处理。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说明1立方分米=1升,并在交流中提升的认识。

第6课时反思课题: 《体积和容积单位》

反思内容: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习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

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

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

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第7课时反思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

反思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教学,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地发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经验,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教学反思

认识圆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线段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 圆周长 面积 扇形 圆柱 圆锥的基础。认识圆 认识圆 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认识圆 教学反思 认识...

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爱之链》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 爱之链 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就像一条链子,是可以延续的,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 重要的地方,还是需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 教后反思。2017年2月23日第2节课本人在六 4 班上了一节 圆锥的体积 的公开课,课后通过各位老师的集体评议,以及个人的思考,本人针对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现将反思汇报如下 一 本节课准备充分。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具 学具的准备,还是实验报告单的制作,无一不是花了一番心思。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