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生课程班考试题(07假期班)
科目: 认知心理学姓名:玉欣学号:98 分数:
1.什么是“同化”和“顺应”?皮亚杰是如何用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举例说明。
答: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能取得自身与环境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将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即把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当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
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当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顺应过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认识结构会不断得到修正。
皮亚杰指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甚至在同一个认知活动中,同时包含着这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
例如,一个刚开始学习说话的儿童,可能会将所有的中年男子都称为“爸爸”(同化);过一段时间以后,他(她)才能了解到爸爸与其他男人的某些区别,只将“爸爸”这个词用于自己的父亲身上(顺应)。儿童正是在这种通话和顺应的相互作用及循环出现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并发展了智力。
总之,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2.皮亚杰是如何用图式特征来描述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的?请用皮亚杰一个实验的例子来说明儿童某一阶段的智力特点?
答: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凡在行动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图式"。简单地说: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图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后述),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皮亚杰提出了感知运**式(出生-2岁)、前运算图式(2-7岁)、具体运算图式岁)及形式运算图示岁)相对应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特定发展水平的图式只能在主体认知过程中提供相应的经验组织和构造作用,与此水平相适应的任务能够解决,否则就不能解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是来自于各阶段图式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皮亚杰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儿童智力结构的基本特性,强调儿童认知发展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转换,而成熟又是促进这种变化和转换的重要因素。
皮亚杰对于儿童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正是以不同的智力结构为依据的。
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式(出生-2岁)又可分为六个亚阶段反射练习。阶段1:(0-1月)主要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初级循环反应;阶段2:
(2-4月)会不自觉产生一些重复性动作;阶段3:二级循环反应阶段(5-8个月)对超出自己自己身体之外的行为结果发生了兴趣;阶段4:二级反应协调阶段(9-12月)在此阶段,婴儿可以协调两个或更多的二级循环反应,并形成更有效的联系;阶段5:
**循环反应阶段(13-18个月)幼儿试图寻找一种与客观事物相互用的信息方法,以实现目标,不不是单纯的重复某一动作,而是根据问题情景对每次动作加以改变,观察这些改变所带来的结果;阶段6:表象开始阶段(19-24个月)开始了心理内化。
第二阶段是前运算图式(2-7岁),特点主要体现在:早期信号功能对表象符号——延迟模仿,语言符号形成,自我中心性,感知的局限性。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图式岁),儿童进入这一阶段就具有了心理操作能力。儿童可以应用这种心理操作去认识、表征和反应内、外部世界,使其人格活动更具深刻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图示岁岁),此阶段的特点是能审定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
在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皮亚杰让两辆玩具小火车在两条平行的轨道上向前运动,当两辆小火车都停止了运动时,他便向被试儿童,哪辆小火车走的时间更长(或哪辆小火车的速度更快,走的路途更远)。皮亚杰发现,在解答这个问题时,绝大部分4-5岁的儿童都将注意点放在了单一纬度,即小火车停止运动的那一点上。
儿童认为,两辆小火车相比,停得较远的那辆走的时间更长(或速度更快,走的路途更远)。而忽略掉了两辆小火车分别出发和停止的时间以及各个所行驶的全部时间等有关因素。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倾向并专注于事物所具有的、那些较突出的知觉特点,而且还倾向于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
在上述这个具体的实验中,儿童首先注意到的是每辆小火车停止的地方,因为在空间上的这一个固定点构成了一种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儿童来说更易被察觉,也更容易被重复观察。而像时间、速度、距离这些维度则显得飘忽不定,不易捕捉。皮亚杰在其他的一些研究中也发现,儿童在观察世界时,首先了解的是事物的静止状态,然后才是事物的转换状态。
虽然,在这一阶段里,儿童获得了某些智力发展上的进步,但仍表现出许多局限性,思维的抽象程度还很低,不能进行抽象符号之间的逻辑运演。因此,皮亚杰称此阶段为“前运算”阶段。
3.婴儿是不能表达自己感受的,用什么方法能较好地测查其感知觉或记忆能力?举例说明。
答:虽然婴儿没掌握记忆策略,对于世界的认识还贫乏,但他们的确表现出了最初的记忆能力。主要表现为再认。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里已获得了明显的发展。
第一种测查方法是“物体记久法”。对7-12个月的婴儿进行了有关物体拥有型人物的测查。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先将物体藏在地点a处,在婴儿能顺利在a处找到所藏的物体之后再将物体藏在地点b处,结果发现,所有小于12个月的婴儿能仍到a处去寻找物体。
接下来,实验者对把物体藏在b处的时间与让婴儿开始找的时间间隔进行了不同的控制,7个月的婴儿间隔是2秒钟,产生所谓的ab 错误,而12个月的婴儿则是10秒钟。虽然这个结果表明婴儿在解决问题方面还表现得不成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随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信息保存的时间也在增长。
第二种方法是“习惯化/去习惯化”。在反复给婴儿呈现一个刺激后,婴儿对该刺激的注意程序就减低,形成了习惯化;当重新引入一个新的刺激时,婴儿对此注意程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在婴儿对此注意程度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形成去习惯化,说明他们一句有了对事物的记忆能力。
第三种方法是用反射技术,发现婴儿的记忆已能持续较长的时间,实验者将一条软布带系在婴儿的脚上,布带另一头与响铃相连,此时婴儿腿不会引起任何其他事物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测查婴儿腿的运动次数,并将此作为最基本的参照指标。然后,开始持续9分的形成条件反射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腿的任何一次运动都将得到铃铛响声的强化。婴儿很快学会了通过自己腿的运动来控制响铃的动作,再过一段时间以后,当在让婴儿处在同样的情景下的时候,其腿运动仍明显高于基本的参照指标的话,则说明婴儿具有相应的记忆。结果发现被试在第8天时候仍保持着记忆,一部分被试记忆保持了了两周。
第四种方法是声音刺激,随着声音刺激的增强,婴儿定向注意也随之提高。
第五种方法是使用声波定位仪测查。
4.婴儿依恋有几种类型?如何测查婴儿依恋?为什么说安全型依恋能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
答:艾斯沃斯将婴儿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
其中,后两种类型经常是重叠在一起的,并被统称为非安全型依恋。不同依恋类型的划分,是依据由艾斯沃斯等设计的陌生情景测验的时候,一般要求母亲和婴幼儿(12-18个月)同时参加。测验程序如下:
首先让母亲与被试同时进入一个房间里,母亲用一些玩具引发被试的兴趣,并鼓励被试自由地探索和摆弄这些玩具。在这个过程持续约3分钟左右时,一位陌生**进入房间,与母亲交谈并与被试交往。然后,母亲离开房间,这时被试将产生分离焦虑。
研究者认为,当妈妈重新回到被试身边时,被试的行为表现最能代替其分离焦虑或依恋性质。属安全依恋型的被试,会很热情地欢迎母亲的返回,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容易被抚慰,继续玩玩具,继续探索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而非安全依恋型的被试拒绝注视返回的母亲,对母亲表示气愤,出现反抗行为;或者缠着母亲,在接下来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再也不离开母亲而独自去探索环境。
艾斯沃斯认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那些属安全依恋型的婴儿,在探索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更多地积累社会经验,更快地发展器应付环境、解决问题的社会性技能和策略,从而儿童智力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5.婴儿的视觉发展有哪些特点?在婴儿养育实践中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来促进婴儿视觉的发展?
答:婴儿的视觉发展的特点是。
1、有注意和分辨的能力:仅出生1周的新生儿能分辨图形,婴儿分辨物体的能力在头几个月里发展迅速。3个月的婴儿可以依据视觉线索进行定义和辨认,5-7个月的婴儿可以进行更精细的视觉辨认。
2、有视觉偏爱:
1)运动的物体(2)高对比度的视觉刺激(3)具有一定复杂度的物体(4)具有垂直对称性的视觉刺激(5)具有弯曲度的物体。
3、视觉集中:研究发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
4、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追视移动的红环。
5、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
6、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
7、视敏度:出生后24小时只有**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
新生儿生后2天就喜欢看人的脸谱,而不爱看图形模式的圆盘。表明人面的图形、大小和颜色适合婴儿视觉功能特点。研究还发现,小婴儿偏爱明暗对比鲜明或颜色对比鲜明的图像,而不喜欢单色图像或不着色的方形白布。
偏爱大小适中的物体如国际象棋的棋盘,不喜欢报纸上细密的文字。这些是给婴儿选择适宜图书的依据。 2-3个月的婴儿开始注意图形模式的内部结构,这意味着图像识别的开始。
3个月的婴儿已经积累了他所接触的他人面孔的形象。这时更加喜欢人,欢迎他人接近并俯视自己,见人来就很高兴,爱笑。从3-4个月至5-6个月,随着对面孔辨认的细致程度提高,伴随着对**的语声,气味和环境等熟识程度的增加,婴儿对最多接触他的人产生了偏爱,开始认识日夜照顾他的母亲,而对陌生人表示警觉和回避的态度。
发展婴幼儿视觉能力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喜欢看人脸。父母要经常面对面和婴儿交流。2-3个月小婴儿会专心地注视着你的面孔。
对视最佳距离约20厘米。为婴儿布置一个简洁和温馨的卧室,光线不宜太亮,窗帘可用花布。墙上可贴上几张画,画的颜色鲜艳,单一主题,如动物、植物、人物或**画等。
婴儿仰卧位时,可在其上方20-30厘米处,悬挂一些婴儿感兴趣的玩具,如彩色的环。铃、气球,最好是红、绿和蓝色,纯正的颜色。大小不要超过人的脸。
玩具能发生柔和声音的更好,每次最好放2-3件,经常变换玩具,以引起婴儿的新奇感,位置也要变更,以免引起斜视。婴儿在抱位时,家长可手持玩具红球在距婴儿20-30厘米处,引起婴儿注视后慢慢移动红球,使他的目光追视。 3个月时视线会转移,可给两个目标(玩具或人)使婴儿转移视线。
在婴儿集中注视某种物体或某个人后,迅速移开物和人脸,激发婴儿寻找消失目标的好奇心。4个月后,婴儿的视觉灵敏了,可带到户外或街心花园,看花草和树木,瞧瞧狗和猫玩耍,观察各种人物活动。还可给婴儿指看日月星辰,蓝天白云等。
扩大他的视野,锻炼他的视觉敏感程度。 较大的婴儿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外,还可以看各种图书。婴幼儿的图书,应以画为主,要求主题突出、单一,画得逼真。
婴幼儿不宜看内容很复杂,画得很小的图画书。
认知心理学作业
第五部分,马海霞译,学号13 对于社会研究者来说,识别他们的研究以及其质地的现象是重要的。这通常是根据提供它的定义。因此,我看了看文化互渗的定义,在作者的文章中明确地或者含蓄地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工作任务。他们如何描述,并提出了同化过程的性质,我也很感兴趣。有43 的文章作者采用的细微变化定义了文化互渗...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 认知。答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 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答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3 内省。答 冯特提出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摘要 有些认知心理学家常用信息系列的流程图来描述计算机程序的主要特点。但这种流程图并不具备计算机实际运算的细节,只为编制计算机程序提供了轮廓,它可以进一步化为计算机程序,而这部分工作往往是由计算机软件专家实现的。关键词 认知心理,计算机模拟。正文 一 认知心理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