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作品鉴赏

发布 2024-04-11 03:50:13 阅读 8109

《古诗两首》资料。

作品鉴赏。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清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

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

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湘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2

古诗两首 教案2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二 过程与方法。1 导入。2 从 声中体会感情,学习新课。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告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

湘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1

古诗两首 教案1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情感。二 过程与方法。1 谈话导入。2 联系节日,学习新课。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 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

年湘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赏析

古诗两首 资料。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的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的风俗而登高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