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
教学目标。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课型。
讲读课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难点。
第一课时。1.会认“相、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
教学目标。集”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
教具课件准备。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果同学们之间不团结会出现什么状况呢?生自由讨论。
师:看来,我们都知道团结的重要性了。古人更知道这个,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章。(板书:将相和)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班集体,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可如。
导入()分。
钟。1)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廉颇和蔺相如。“将相和”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两个人之间。(出示课件3)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二、快速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2.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无价之宝失信抵御理直气壮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三、浏览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5)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说说“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5)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
新课事。)教学。
四、理清脉络,概括段意。(出示课件6)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分钟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学习第一个小故事。(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
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课件7)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整理:(出示课件8)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行动:
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机智勇敢。)
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五、总结、预习。(出示课件10)1.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完璧归赵)
2.课堂练习:
伸()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分钟。3.扩展: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了解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故事,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
教育。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出示课件13)
导入钟。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2.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机智勇敢)
二、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小组学习,讨论、汇报。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按照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4)(板书:渑池之会)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经过: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思考: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生答,师总结:
秦王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
出示课件15)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讨论、交流、点拨:
秦王让赵王击缶实际上是侮辱赵王,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荣誉,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板书:不畏**,机智勇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第三个小故事。
4.学习第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6)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分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新课教学()分钟。
板书:负荆请罪)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思考: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生答,师总结:
从渑池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动赵王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说的是真的。(2)画出廉颇和蔺相如的言行。(出示课件16)①分析:
蔺相如的语言、行动,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板书: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②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表现了廉颇怎样的品质?
(语言: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板书: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3)思考: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4)思考:负荆请罪中蔺相如解释自己不和廉颇针锋相对的一番话有几层含义?说明了什么?
引导生读相关文字,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师总结:a.
和秦王做比较,点明自己不害怕廉颇。b.秦王不敢进攻赵国,因为有廉颇。
c.将相不和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顾大局,心胸宽广的人。
三、回顾全文,归纳中心。(出示课件19)
1.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2.贯串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
3.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哪是因,哪是果?
归纳中心: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三个小故事。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
板书内容。将相和渑池之会---不畏**,机智勇敢负荆请罪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知错就改。
部编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原创教案设计
顺河中心校王维刚。教学目标 1 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计时默读 2 学习连词连句地默读课文,不要逐字地默读。3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4 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廉颇 蔺相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计时默读 2 学习连词连句地默读课文,不要逐字地默读。3...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 将相和 教案设计。学科课题。语文 将相和 一 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 写 失信 胆怯 推辞 攻无不克 理直气壮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等词语。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 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个故事,并给课文分段。2 分析第一个故事。三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二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 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三 教学难点 把握 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