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5第25课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 教案

发布 2024-03-03 03:10:06 阅读 1913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诵读。

2. 分析。

3. 欣赏。

4. 了解用典,双关。

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水调歌头》《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导入:同学们,人生是一场漫旅。每个人前行的道路中必然会遭遇坎坷:

也许你正在重阳节里漂泊异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许你发现追逐理想的道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许你正遭受国破家亡的巨恸“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该如何走出这思念,这失意,这痛苦呢?看看三位大诗人做出的回答。

学习本课诗歌,同学们请注意:

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

2. 理清诗人情绪变化线索,结合背景抓住重点词分析变化原因。

3. 体会诗歌乐观旷达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一)走进苏轼。

二)课前准备:

请同学们自由放声诵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阅读时注意这些字词(多**展示)

现在,我们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和注释理解诗句,(多**展示)把握诗歌基本情绪再读课文,这次争取这次争取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认为这首诗歌需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阅读呢?

生:应该是思念。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怎么样?现在我们来听听老师的范读自己仔细揣摩。

三)深入**

一、 理清课文思路。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边听范读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圈出表示词人行为,情绪变化的词语,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范读。

1、 对照课本看,老师刚才的范读缺了哪部分呢?(小序)(同学们听得很投入,找得很认真)

2.从序言部分找一找,诗歌创作的的时间?(丙辰中秋)

中秋佳节,月亮又圆又亮,我们常和家人一起(板书:赏月)

3.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状态?(板书:醉);

4.哪个字写出词人赏月时的心理活动?(板书:怀)。

二、研读上阕内容。

1、结合创作背景谈谈,词人为何在中秋佳节饮酒大醉?

词人仕途失意,手足离散,可能是借酒浇愁,渴望解脱。)

2、大醉后的词人,做些什么?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波澜?同学们从上阕中找到哪些关键词?

板书:问。欲恐。

似)a词人为何举杯问月?表达了对天上世界怎样的情感?

明确:现实世界,孤单落寞,仰望空中,中秋月色如此怡人,由明月到月中宫阙,我们从词人的连连追问中读出了赞叹向往之意。好,同学们用向往赞叹的语气试读一下——

b 既然天上世界如此令人神往,词人为何会发生由“欲”到“恐”的心理变化?

明确:通过刚才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们感到,天上世界如此强烈的吸引着词人,令词人不由的 “我欲乘风归去”大家注意,作者在这里用“归去”而不是“离开”,让我们产生怎样的联想?醉意朦胧中,词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去天空中寻找自己精神的家园。

猜读:结合时代背景考虑,真的乘风归去的作者可能会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可能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

仕途得意,官居高位,但每天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失去身心的自由。

隐居避世,远离人群,放弃理想,独善其身……

c仙境固然美好,可无论是被束缚还是逃避现实都不符合词人的追求,所以词人说“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渴望超脱现实又有所顾忌的矛盾心理)抓住由“欲”到“恐”的心理变化,朗读课文……

d经历彷徨后,词人最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呢?词人用翩翩的舞姿,告诉我们,月宫的清寒怎比得上人间的亲切温暖?一个“似”字,表达了词人对人间的留恋。同学们用留恋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

三、醉意朦胧中,词人赏月时驰骋想象,经历一番天上人间的地彷徨后,决定执着面对现实,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孤身赏月的他真的能得到解脱吗?抓住“怀”字,我们齐读下阕寻找答案。

a刚才同学们都说词人没有解脱,你怎么知道的?

无眠)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深夜无眠的词人到底有什么难以解开的心结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为深夜失眠的作者补充一段内心独白。

这位同学写作者的思亲之情特别真挚;这位同学能把苏轼仕途失意和对弟弟的怀念相结合,揣摩得很细致……

导读一:“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失意更添离苦,心乱如麻的词人不由怨道:月亮,你难道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吗,为什么越是在人们饱受别离之苦的时刻,你却越是圆满呢,齐读“不应有恨,”一句——同学把诘责地语气把握的很到位,我们感受到,此时的词人怀念弟弟,备受煎熬。可是,遇到挫折时,怨天尤人有用吗?

c 导读二: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普希金告诉我们:“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词人选择了自我安慰: “人有悲欢离合,”读——

词人在自我安慰中悟出了哲理:生命有缺憾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作者因怀念而无眠,因怀念而埋怨,此刻,又因怀念而释怀……“人有悲欢离合,“再读——

d导读三:大醉赏月时出世入世的彷徨,深夜无眠时思亲不得的忧伤,都由一个字得到化解和升华,是哪个字呢?(愿)

词人在低语:弟弟啊,我们不必哀伤,此刻,共同抬头仰望,相隔遥远的我们,就借月光捎对彼此的牵挂与惦念,齐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在叙说:朋友们啊,请彼此珍重,只要我们能健康常在,就让美好的月光,融化我们一切的愁情别绪……再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人不由发出了呐喊:人们啊,分离是为了团圆之期更加甜蜜,挫折才使我们对生命中的美好倍加珍惜!抛弃一切忧伤烦恼,就让我们共同举杯,陶醉在这一片晶莹皎洁的月色中吧。

我们一起高声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e真好,同学们读出了词人博大的胸襟与乐观的情怀。苏轼的可贵,在于他既超然达观,又不忘关爱人间,达到一种圆融的人生境界。那么,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失意打击时,苏轼的思想,能带给我们那些有益的启迪?

生发言)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 最后,请同学们投入的高声诵读课文,在一片晶莹的月光下,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从容乐观与悠远……

团圆的节日里,月圆人不圆。苏轼用乐观旷达的胸襟从思念中走出,当理想遭遇挫折,看看刘禹锡怎么办?我们一起来学习《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一、 解题。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说说你的理解。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 “初逢”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二、 诗歌背景介绍。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诗歌创作的背景。(多**展示: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 诵读体悟。

从体裁上看,课文是一首七言律诗,放声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明确韵脚。

听录音范读课文,思考诗人情绪的变化。

模仿录音阅读课文,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四、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首联。

由于诗人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远离家乡,远离国都,来到巴山楚水,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重读:凄凉地。)仅仅是地方荒凉吗?(由于政治理想受挫心情凄凉)

心情低落的诗人,在这个偏僻荒凉的巴山楚水待了多久呢?

二十三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啊,乐天说“二十三年折太多”,人生,又能有几个二十三年呢?说说你的感受吧。(诗人内心凄凉,感觉自己放佛被朝廷抛弃了一般)

我们带着凄凉的心情,被抛弃的感受齐读首联——

二) 颔联。

现在,诗人离开巴山楚水,分隔了漫长的22年,终于要回故乡洛阳,你能想象他回乡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发言)师:是啊,二十多年的沧桑变化,二十多年的悲喜人生,临别时踌躇满志,归来日,早生华发。他具体在想些什么呢?

请一位同学讲讲“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说说你对此处诗人用典的理解。“空”和“翻”写出诗人怎样的感受?

(“空”字表达了对受害的老友王叔文等的深沉的悼念,“翻”字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诗歌中用典,可以使抒情更加含蓄蕴藉。课文中的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深深的哀痛惆怅)

请同学们用哀痛惆怅的情绪诵读颔联——

三)颈联。诗歌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表达愤激之情,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发出深沉的感叹,接下来,诗人继续沉溺在消极的情绪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说说你看到的画面,你的理解和感受。

画面: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理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虽然远贬“巴山楚水凄凉地”,虽然“二十三年弃置身”,虽然“怀旧空吟闻笛赋”,虽然“到乡翻似烂柯人”,长贬归来恍如隔世,对一己来说确已如同“沉舟”、“病树”,但积极乐观者看到的乃是千帆竞发的壮阔,万木峥嵘的无限春光。

哲理: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请同学们想象着千帆竞发,万木峥嵘的画面诵读颈联。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困顿不幸,当我们追逐理想的道路一次次被阻遏,让我们带一点点自嘲更多一点点的旷达高声诵读——

我们还曾经学习过一首同样表达新旧事物交替的诗句是哪句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尾联。

从激愤哀伤的情绪中走出的诗人,对好友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之情——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其中,“长精神”三个字,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

五、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

课题 诗词曲五首 第一课时。二 研读作品。一 3 1 交代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 痛苦而又孤寂。2 特点 用典。现状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心情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3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 沉舟 与 病树 自比遭贬 千帆过 与 万木春 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

25课诗词曲教案第一课时

2014年下期城关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教案。课题课型。诗词曲五首新授。备课时间。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执行时间。1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学目标。2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思想感情。3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体会诗歌所...

诗词曲五首第一课时定稿

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 诗词曲五首 课型 讲读课课时 两课时主备人 尹群燕审核人 时间 学生学案。一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积累文学常识 2 正确朗读并背诵前三首诗词 3 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二 过程与方法1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 情感态度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