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3、熟读课文,背诵第。
四、五、六段。
二)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精讲少许,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品味,并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教学方法:自主**、朗读法、品味法。
3、教学用具:多**。
4、教学时数: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
展示一组荷花**,写荷花的诗句有哪些呢?同学们回答。
2、学生自学课文,合作**:
1)、教师**课文配乐朗读。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披文入境。
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谈感受到的美。
明确: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2)整体把握,自主**。
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让学生依次回答以上问题。
3)师生交流明确: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明确: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感情发展脉络。
颇不宁静” →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小组互相交流,也可把问题交给全体同学一起,教师加以点拨。
在学生互相交流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可以抛出下列的问题供大家**: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认真讨论,能在课堂上回答的问题,我们当堂解决,还有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互相交流解决。)
5)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问题讨论交流,然后教师抽查,并加以点拨。
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教师点拨,并明确: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⑥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3、熟读精美语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4、作业。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第二课时)1、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同学们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问:作者来荷塘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他来到荷塘找到宁静了吗?
认真阅读课文4—6段,看看作者着重以哪些景物来写荷塘,写月色,写荷塘四面的?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四、五、六段。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学生交流,明确: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月色塘中景物、月光、光影组合。
四周树色、灯光、蝉蛙声。
2、欣赏精美语言。
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归纳:
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描述传神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语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辞的手法:如。
比喻句。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运用比喻 通感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教学重点 感受运用比喻 通感 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品味散文语言的韵味。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教案等。教学过程。一 导入。作者简介 详见书 二 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齐读...
《荷塘月色教案》第一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模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学生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2 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注社会 追求理想的感情,促使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对句子揣摩,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学生对句子的理解...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一 关于 荷塘月色 的感悟 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