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
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
印度〉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本节内容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全面阐述人地关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二)课程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了解印度频繁的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及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形成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印度的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提高。
三、学法、教法分析。
1、学法。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多**教学,因为多**教学能具体、深入地展现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印度。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
1、纬度位置:热带、**带地区。
2、海陆位置。
3、地形——三大地形区。
北:山地——喜马拉雅山。
中:平原——恒河平原。
南:高原——德干高原。
4、河流:恒河流域。
二、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 印度的人口现状。
2、 人口众多的不良影响。
3、 分组讨论:印度该如何实施计划生育?
三、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1、特点: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年降水量极不稳定。
2、 成因:季风。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知道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2 了解印度的人口增长状况以及人口增长过快给经济 社会带来的问题。3 知道印度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文字 数据 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成因的...
第三节第一课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课时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 主备人 审核人 目标定位 1 通过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课前预习诊断 1 地球自转的方向 周期以及角速度 线速度的变化都是怎样的?1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2 地球公转的周期约为 3 ...
第三节美洲 第一课时
安乐镇中学教案。第 7 课时。课题。第三节美洲。1.运用美洲地图说明大陆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教学目标交通地位。2.知道拉丁美洲的概念好范围,能说出与北美洲的区别。教学重点及难点美洲的位置,拉丁美洲的范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回答。2 观察讨论回答。3.读图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