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分析。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可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
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是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情况,理解前五则语录的意思。2.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前五则。3.学习本课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已知知识,了解孔子及其**和《论语》。2.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品味课文语言。3.通过点拨、讨论,获得思想教益。
(三)情感、价值、态度观: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如何做人。2.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方法,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反复朗读课文并背诵。2.学习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指导自己的言行。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9月28日祭孔大典,并结合多**展示**,导入课文。(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相传孔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延伸知识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前五则)
1.教师范读前五则内容,要求学生注意多**上红色字的读音。不亦说(yuè)乎不愠(yùn)曾(zēng)子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传(chuán)不习乎可以为(wéi)师矣罔(wǎng)殆(dài)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wéi)知之是知(zhì)也2.
全班集体朗读前五则课文,整体感知文意。3.教师结合多**展示,并进行朗读指导。
4.学生结合朗读指导,自由朗读前五则课文,并注意停顿、语速、语调。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疏通第一则文意。
2.结合多**和课文注释,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学生分组翻译其余四则内容。
要求:在各组翻译之前,都要小组朗读本则课文。附各则重点字词及大意:【第一则】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时常地复习。之:
代指学习的内容。说:通“悦”,愉快。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人不知:
别人不了解自己。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译文:
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地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第二则】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
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为:替。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
复习。译文: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第三则】故:旧的,原来的。此处指已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然后。知:领悟,获得。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做。译文: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则】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本意是危险,这里指有害。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而不读书,就会对思想有害。”
第五则】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诲:教,传授。女:
通“汝”人称代词,你。之:代指孔子教的东西。
乎:语音助词,无实意。为:
判读动词,是。知:通“智”,聪明,智慧。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五)讨论**。
1.男女生分别朗读前五则内容,进行比赛,教师给予适当鼓励性点评。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与……有关”这个句式说话,例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由此分析文章结构,同时进行背诵指导。
3.学生活动。
1)你喜欢哪一则?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学习和做人的名言警句,与同学们一起分。
享。六)知识归纳。
结合多**展示,学生积累本课相关知识。1.作家作品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成语类温故知新3.名言警句类。
用于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文言知识类(1)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知:通“智”,聪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2)古今异义词君子不亦君子乎。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是是知也。
古义:此,这。今义:表示判断。
七)根据已学内容,学生完成多**展示练习。(八)课时小结。
1.学生尝试集体、个人背诵前五则课文。
2.小结:《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宋代宰相赵普也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我们今天再读《论语》,则更多的是要求我们要从中体会出对我们有用的内容。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前五则,准备默写。2.预习后五则内容。八、课后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通过自主合作**的方法,运用多**课件的辅助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但是学生对个别词语和句子的把握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成,但在具体执行。
上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容量稍大,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也造成整个教学过程前松后紧;再就是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对于时间的把握还不够,使得一些教学活动没有时间充分展开,也造成了学生活动的欠缺。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应该多向其他教师虚心取经,多多学习,努力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语速的控制,以保证更高效的课堂教学。
附:板书设计。
5.《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初一语文 论语 十则第一课时。一 目标定向 1 1 记忆孔子及 论语 相关知识2 认读 论语 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3 词语解释和翻译一到四则。二 限时预习10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 论语 的资料。2 细读 论语 十则,熟读成诵。3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说愠三省传不习罔殆诲女 是知也凋恕业...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姑屯中学七年级 上 语文讲学稿。课题 论语 十则。第一课时。一 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 自学内容 论语 十则 2 自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 论语 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 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10《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10 论语 十则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二 教学重点。背诵 翻译 理解课文内容。三 课前准备。搜集孔子及其 论语 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其 论语 朗读 背诵课文。研读前五段内容。二 教学设计。...